第121章 报应(第2/5页)

李泽的官位如今并不如段琳,他率先行礼,段琳还了半礼。两人相让着进了小花厅,后又移步书房。段琳说话又与段婴不同,他十分客气地说:“有事相求。”

李泽道:“太常有何事用得着下官呢?”

段琳道:“为了犬子。他虽得中进士,却并不得授官,与其空耗岁月,不如以荫官出仕。我想,让他到你那里去。”

李泽是陈相老上司的儿子,面子上还要做得好看些,所以回来之后陈相也给了他些关怀,给他安排进了秘书省做了秘书丞的职务。

李泽仍然犹豫,段琳道:“天下父母之心皆同,李兄也差不多吧?兄弟,现在不太听我的啦,只好先管一管自己的儿子。”

两人交换了一个眼色,很快便投契了起来。李泽道:“只怕郑熹不会放人。”段琳道:“那可由不得他呀。怎么别的人都能出京,只有祝缨不能?哪怕是郑熹的亲儿子,该出去也得出去。”

李泽道:“要安排妥当才好,既然要放出去,就放远一点。”

“县令是亲民官,想要做事的年轻人都该出去任一任外任,才知道人间辛苦。”

“万年县也是县。”

段琳道:“所以要远一点,越远越好。”这才是他的目的,他本来的计划就是一面培植势力在京城重新扎根,一面先剪了郑熹的党羽。年轻人出去历练?京城的年轻人、郑熹身边的年轻人可不止一个祝缨啊!

李泽说:“还须一个引子。”

段琳笑道:“没有耐心是成不了事的,我们可以等,等不到还可以造。”

两人会心一笑。

……——

被算计的祝缨此时也在笑,受伤之后快两个月了,她终于可以行动自如了——只是还不能剧烈的运动。

她笑着说:“我终于可以销假回去了。”

张仙姑还想让她再歇一个月,祝缨道:“都歇俩月了,是时候出去走走了。”

在别去销假之前,她还得先去拜访几个人。

第一站是郑府。

她先让曹昌去投了拜帖,然后便得了郑熹的召见。

郑熹见她穿着自己送的衣服,打扮得似模似样。比起之前,祝缨脸上的笑少。祝缨以前在他的面前有点小孩子似的故意的淘气,因为要处理许多事务、经常笑得有点礼貌有点假,她骨子里又有一点傲气和野性,有时候行事也还有一点点的僵硬,现在这些都看不到了,整个人更加从容,全然是个成年人的样子了。

郑熹心道:经历过生死的人,果然是有些不同的。

他很欣慰,问道:“能回来了?”

祝缨道:“是。”

郑熹道:“来!”

外面抬上席来,祝缨道:“真要我喝酒?”

郑熹道:“你?你看着我喝。”

他又没有给祝缨上酒,祝缨面前放的只是蜜水。祝缨低头,看着盛蜜水的瓷碗里倒映出自己的面容,心中一叹。

郑熹道:“你好了,该接风,不过不宜现在在我这里弄得太大。就咱们俩,边吃边聊。”

“是。”

郑熹皱眉看着她,祝缨一点头:“好。”

郑熹这才显出高兴的样子:“回到大理寺,又得接着忙了,胡、左二人已是焦头烂额。”

祝缨道:“他们本来就能做得很好。”

“看跟谁比,”郑熹说,“回去之后,过两天,你再办一件事。”

“诶?”

“苏匡也该升一升了,这件事你来提。”

“这……”

“人情还是要的。”郑熹说。他让祝缨去卖苏匡这份人情,显是已经有了安排。

两人一边吃一边聊,郑熹说着自己的布置,他看左司直在祝缨遇刺的时候表现尚可,认为祝缨没有看错人,左司直此人虽然滑头,倒也有几分真情在,也是可用的。他想把左司直平调为丞,然后把苏匡升做司直。

祝缨没问他对自己的安排,郑熹先说了:“你还是要在大理寺里留一阵的。你伤才好,不宜过于操劳,大理寺里你熟,不用多费心。等你好了,再议。”

“不让我留守了?”

郑熹道:“从六品一个丞,守,谈何容易?我去哪里,就设法带你去哪里。”

祝缨道:“好。”

跟着走,这是心腹的待遇,也是先锋的待遇。跟着到哪儿,就是要跟着去再重新开辟一片天地的。干好了,鸡犬升天,干不好,一块儿滚蛋。“指定要某人”,郑熹也是要舍出人情去讨价还价的,原本郑熹并不打算这么干。

政事堂驳了她做大理寺正的请求,理由说得很明白:不够格。

郑熹就不让她再在大理寺苦熬。

这是更加看重她。对她提前讲,也是一种交心。

祝缨当然不能拒绝这种好意。

两人吃了一阵儿,郑侯那里的唐善亲自过来,说:“君侯问三郎呢。”

郑熹道:“他不忙着钓鱼吗?”

唐善道:“听说三郎来了,鱼也不钓了,请过去说话,还说,要吃酒,他那里有好的。”

郑熹道:“他可饶了自己吧,这孩子的嘴没个把门的。”亲自带了祝缨过去。

郑侯正在庭院里,院中有匹良马,郑侯笑道:“来啦?不要行礼啦!过来瞧瞧,这马怎么样?”

祝缨已得过通知,上前道:“是好马。”

郑侯把缰绳一扔:“它是你的了。”

祝缨道:“有点贵。”

“没出息!”

“我是怕养不好。”祝缨说。金良送的那匹马其实就养得不是很好,不然她能策马踩着凶手跑到禁军面前。曹昌很用心了,但是祝家提供不了良马需要的最好的精饲料。吃的只是其一。又没有很大的地方跑马。马养得差了一点,也就用不上了。

所以祝缨觉得,自己有个差不多的马也就差不多了。

郑侯说:“又不用你养。”

郑熹道:“拿着。”

祝缨只得接了这个祖宗,她有点同情这个祖宗——以后跟了我,得吃苦了。她说:“这下曹昌有新眼珠子了。”

郑熹笑道:“那孩子就是心眼太实在了。”

郑侯又问曹昌是谁,祝缨说是甘泽的表弟,很实在的孩子。郑侯道:“甘家人,可以相信。”又说祝缨居然没有护院,不好。

祝缨道:“他们都不如我。京兆如今也多安排人在附近巡夜了。家里人不在多,在可靠。正在慢慢安排。”

郑侯就不评论这件事情了,又问祝缨当日的情形,问祝缨:“是用我的那柄刀吗?”

祝缨随身就带着那柄金刀,当即解下来给郑侯看。郑侯把刀摩挲了一会儿,道:“嗯,给你的时候没想到它还能这么有用。”

他让人取来两柄刀,都比祝缨现在拿的长,一柄有尺余,一柄长数尺。刀身狭长,刀鞘是黑红金三色的花纹。抽出来,刀锋雪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