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第2/2页)

单就坚持不懈的精神而言,当案情发展从各个方面看都昭然若揭时,理查德·奎因是无可匹敌的侦查员。他对细节明察秋毫,洞若观火;他博闻强记,无论多么复杂的犯罪动机和策划,都了然于心;遇到看似不可逾越的障碍时,能保持冷静的头脑。给他一百个毫不相关、杂乱无章的事实,他能立刻整理得井井有条。他就像条猎犬,能从一团极为错综复杂的蛛丝马迹中嗅出真正的踪迹。

不过,灵敏的直觉和丰富的想象力却属于小说家埃勒里·奎因。他们两位就像智力超群的孪生兄弟,单枪匹马时一事无成,联袂合作时则无所不能。理查德·奎因对这种使他成就斐然的纽带毫无怨言——心胸稍狭窄之人或许会有不满——反而煞费苦心地向朋友们一一道明。这位身材修长、满头银发的老人曾令犯罪分子闻风丧胆,他的“坦白”带着纯真无邪,这或许只有父爱方能解释吧——永远以自己的儿子为傲。

还需说明的是,在奎因父子侦查的所有案件中,《罗马帽子之谜》无疑是其中的巅峰之作,至于埃勒里为何如此命名,随后便会清楚。犯罪学的业余爱好者和喜欢思考的侦探文学读者,将随着故事的展开逐渐明白,为何埃勒里认为蒙特·菲尔德谋杀案值得研究。犯罪学家通常能洞悉普通谋杀犯的动机和作案习惯,但菲尔德一案中的凶手却难以捉摸。在此案中,奎因父子面对的是一个感觉敏锐、手段高超之人。实际上,正如理查德在结案时所言,此案策划得近乎完美,已达人类智慧的极限。不过,像许多“完美犯罪”一样,罪犯命中注定的小小疏忽给了奎因父子唯一的线索,加上埃勒里敏锐的推理分析,最终导致了密谋者的毁灭。

J. J. McC. 于纽约 lk一九二九年三月一日


[1] 约瑟夫·康拉德(Joseph Conrad,1857—1924),英国著名小说家。

[2] 变位词,指变换某个词或短语的字母顺序构成的新词或短语。

[3] 巴纳比·罗斯其实是曼弗雷德·李和弗雷德里克·丹奈表兄弟二人除埃勒里·奎因外的另一个共同写作时使用的笔名。一九三二年起他们以此笔名发表了著名的悲剧系列。在真实身份被揭开后,兄弟二人表示,在他们的处女作《罗马帽子之谜》中即隐藏了埃勒里·奎因和巴纳比·罗斯有关联的线索。

[4] 均为虚构的侦探名字。后文中每一部分的引言也均为虚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