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奏 一个益州人在武昌 第三章 远行与暗流(第2/4页)

荀诩首先登上船去,后面的人越涌越多,逐渐把他挤到了舢板边缘。那名跟踪者也挤上了船,和他隔了大约有七、八个人。整条舢板上都拥挤不堪,他没办法再靠近一点。

船夫见人上得差不多了,让岸边的人拿掉踏板,然后将舢板顶部用一根细铁链与横贯河流两岸的粗铁链相连——这是为了防止舢板被水流冲开太远——大手一撑竹篙,舢板缓缓地离开了岸边,朝着对面开去。

就在舢板离开渡口三四尺的时候,荀诩突然从船边一下子跳回到了岸上。

这一变故让所有人都吓了一跳,那个追踪者先是一愣,然后气急败坏地推开人群,但为时已晚。这时舢板离开渡口已经有将近两丈的距离,他怎么也不可能再跳回渡口。

舢板不能立即回头,于是这个可怜的追踪者只能无可奈何地望着站在渡口的荀诩慢慢远去……

甩脱这三名追踪者花了荀诩半个时辰。他看看天色,时候已经不早了,便返身离开渡口快步朝着预定的接头地点走去。

他真正的目的地是武昌城内东湖旁的青龙场。这是东湖湖畔一个宽阔的校场,今天在这里有一个很大的集市,武昌平民和附近郡县的人都纷纷赶来凑热闹。荀诩抵达的时候,集市已经开始半天了,到处人声鼎沸,吆喝声、叫喊声、骡马响鼻声、小孩哭闹声响成一片。西侧摆满了小商贩的杂货摊,既有海南诸国的杂香、细葛、明珠,也有产自幽燕的人参、皮毛;东侧是各式各样的小吃,中间则有许多人聚在一起看西域艺人的杂耍,并不时发出惊叹声。

荀诩走到卖小吃的地方看了一圈环境,径直走到了一家卖银耳汤圆的摊子前。这家摊子生意很兴隆,外面一字排开七八张方桌都坐满了客人,个个捧着热气腾腾的汤圆吃得正欢。荀诩问老板也要了一碗,老板应和一声,下了十几个生汤圆下锅,煮了一小会儿,用漏勺搅了搅,然后捞起来盛到一个粗瓷大碗里,又浇了一勺糖蜜水上去。

碗很烫,荀诩用两个袖口夹住碗走到一张木桌前说了声“借光”,随手拉了一张胡床坐下,慢慢吹碗里的热气。

“你来了?”

一个声音忽然从他背后传来,荀诩下意识地回头去看,声音又低声喝道:“不要转过头来!”

荀诩把头扭回去,若无其事地继续吹着碗里的热气。

“张观为什么没来?”

“他另有任务,我是新到任的司闻曹功曹。从今天起我负责与你联络。”

荀诩回答。现在坐在他背后的这个人是敦睦馆在东吴官署内部发展的一名内线,经常为他们提供含金量很高的情报,以供蜀汉对吴决策的参考之用。更为难得的是,这名内线不是为了金钱而工作,他是个狂热的汉室支持者,因此可靠程度很高。

这个人很谨慎,与荀诩交换了数个暗号,才对他完全放心。两个人就这么背对着背,各自对着自己的汤圆交谈起来。从远处望去,就好像是两个毫不相干的人。

“最近有消息么?”

“最近吴国内部发生了一些事件,迟些时候这些事件会通过公开渠道公布,不过现阶段却只限于在江东官署内部流传。”那个人一边说着,一边有条不紊地用筷子拨弄着汤圆。

“这些事件是什么?”

“他们发现了黄龙。”

“黄龙?”

“是的,在四月六日的时候,夏口有人宣称发现了黄龙;四月八日,在武昌有人宣称看到了凤凰。这两起目击事件都被当做正式记录载入档案,并汇报给孙权。”

“这听起来很荒谬。”

“是,不过每件荒谬的事情背后总有一个原因,这两起事件很可能出自孙权本人或其亲信大臣的授意。事实上从年初开始,一直就有类似事件发生,频度很大。”

荀诩没吱声,他咽下一个汤圆,表情变得严肃起来。

“还有,从三月中旬开始,流入武昌的奢侈品和建材数量明显增加了。上等织物从月平均三百匹上升到五百匹;珍珠与翡翠数量从二十件上升到四十件;枣木、檀木以及铜料也有不同程度的上升,而且这些物资全部都是由与孙氏家族关系密切的大商号出面订购的……就在前天夜里,有两头黑色公牛从会稽运抵了武昌,被秘密送入宫城内厩。”

“看起来似乎他们在酝酿什么大行动。”

“你们敦睦馆一点也没得到消息吗?”

“至少从合法渠道一点也没得到。”

“唔,按照协议,汉与吴两国在进行重大行动前应该知会对方的。现在既然他们隐瞒着你们,显然是有什么与蜀国有关的事了。”

“吴人就是喜欢搞些自作聪明的小动作……”荀诩这几天已经有了深刻体会。

“现在正式的通知还没有传达到我这里,说明那件事保密级别还是很高……不过各级官员都接到通知要求暂时不要离开武昌。”

“了解了,那么陆逊等军方将领动向如何?”

“陆逊本人已经动身来武昌,不过一部分驻屯柴桑的水军开始向巫、秭归等蜀吴边境地区调动。”

“真的是‘小’动作呢……”荀诩一边感慨一边吃下最后一个汤圆。

谈话结束了,荀诩又问老板要了一碗汤圆,狼吞虎咽地吃掉。当他拍拍肚子满意地站起身来时,发现背后的人已经消失不见。从头到尾荀诩都恪守诺言没有转过头去看,所以他现在无从知道那个人究竟是已经离开了,还是仍旧留在人群的某个角落注视着自己。

在荀诩返回敦睦馆的途中,他很“巧合”地碰到了薛莹,后者一直在敦睦馆旁边守候,一看到荀诩立刻就迎上去了。荀诩见他过来,先发制人地打了个招呼:“哟,薛大人,别来无恙?”

薛莹也露出微笑,不过看上去多少有些僵硬:“荀大人好雅兴呐,今日在武昌城中游玩的如何?”

“还好还好,只是沿着河边转了转,看了几处景色。”

“呵呵,听说荀大人你本来想过河去逛逛,后来又变卦了?”薛莹眯起眼睛,显然他已经得到了部下的报告。

“您知道的,我这个人经常是临到最后还会突然改主意;若是有什么给您带来不方便的,还请多原谅。”荀诩一本正经地说,两个人互相对视了一眼,彼此心照不宣。

薛莹谨慎地伸出一个指头在荀诩面前晃了晃,别有深意地说道:“荀大人,这武昌城有趣之处的确很多,不过若是自己随便乱走,可是会迷路的哟,到时候会出什么事就不是你我所能控制的了。”

荀诩拍拍身上的尘土,用一种略带嘲讽的口气反问:“不知道薛大人是以朋友的身份还是以秘府中书郎的身份来给我这么个忠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