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顺众生(第2/2页)

最近看到《人间杂志》第三期报道“仁爱传教会”在台湾工作的修女和修士的工作与生活,我忍不住为那些伟大的修女和修士感动得落泪,他们那样完全、无我、真挚地对陷落于困境者的关爱,令我非常敬佩。我是佛教徒,但看到伟大的修士与修女,他们在我眼中就是大菩萨,如果这样不叫菩萨,什么样才是菩萨呢?

报道中说,我们能有如此伟大的愿力与义行,乃是他们在一切不幸者、弱小者、被侮辱者、受鞭笞者、贫穷者和饥渴者中看见他们至爱的基督,他们在任何卑贱、污秽、艰难、委屈的工作中时,也能由衷地说:“至爱的主哟,能服侍你,真是喜乐!”

这种把基督看成是隐在最卑微者的人众之中,不正是一种“恒顺众生”吗?不正是“种种承事,种种供养,如敬父母,好奉师长,及阿罗汉、乃至如来,等无有异吗?”

报道的结论问题:“如果没有宗教信仰的力量,人就不能那样完全、无我、真挚地去关爱世之破落者吗?”

我认为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几近于肯定的。

譬如一灯,燃百千灯

最近读《华严经净行品》,读到文殊菩萨所说的一百四十一愿,他是在日常生活中,每做一事就发一愿,例如在聚会时发愿:

“妓乐聚会,当愿众生,以法自娱,了妓非实。”

例如着璎珞时发愿:

“着璎珞时,当愿众生,舍诸伪饰,到真实处。”

例如:

“若入堂宇,当愿众生,升无上堂,安住不动。”

“整衣束带,当愿众生,检束善根,不令散失。”

“洗涤形秽,当愿众生,清净调柔,毕竟无垢。”

“见斜曲路,当愿众生,舍不正道,永除恶见。”

“见棘刺树,当愿众生,疾得翦除,三毒之刺。”

“若见大河,当愿众生,得预法流,入佛智海。”

“见苦恼人,当愿众生,获根本智,灭除众苦。”

“若见城郭,当愿众生,得坚固身,心无所屈。”

“若得美食,当愿众生,满足其愿,心无羡欲。”

“若饭食时,当愿众生,禅悦为食,法喜充满。”

“以时寝息,当愿众生,身得安隐,心无动乱。”

……

文殊菩萨的一百四十一愿很长,我这里只随手摘取一些较易懂的经文,有兴趣的人可以去找一套《华严经》来读。

文殊菩萨是智慧菩萨,“净行品”的一百四十一愿有两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一个是他的每一个愿都是“当愿众生”,而不是“但愿我能”,是把自我也看成是众生的一分子,并不因为自己出了家或修了梵行就以为和众生不同,也就是不只自己好,而要众生好,即使自己有坏的时候,也愿众生不要像我遭受同样的坏,是“好要众生同受,坏要自己承担”的积极精神。

另一个值得思考的是,不只在寺院之上、殿堂之中,禅定之时、礼拜之际才想到众生,而是不论何时何地何情何景都能想到众生,为众生发愿,回向给众生,也就是“二六时中,无丝毫成忘”。只有一个人把自己看成是众生的一分子,而且行位坐卧不舍众生,才算是“恒顺众生”吧!

有人说:“我现在发心为众生,我一切都给了众生,我还有什么?”

有人说:“我永远顺着众生,我不就迷失了吗?”

《华严经普贤行愿品》的一段可以回答这个问题:“譬如一灯,燃百千灯,其本一灯,无灭无尽。菩萨摩诃萨菩提心灯,亦后如是,普燃三世诸佛智灯,而其心灯无灭无尽。”

好像一盏灯一样,把自己的灯燃点别人的灯,自己的光明并不会减少,而当自己是一盏灯的时候,走到黑暗的地方,灯不会随着黑暗而黑暗,反而会照亮黑暗的房子,放出光明。

这样想来,“恒顺众生”不仅是动人的,也是一种浪漫的入世精神!

一九八六年二月十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