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从张先到柳永(第2/2页)

其次,与长调的体制相应,他创造了以白描见长、铺叙层次分明、细致而又直露的艺术表现手法。长调本来宜于铺叙,柳词往往曲尽形容、淋漓尽致,不求含蓄,但讲究结构严谨、层次清楚、首尾完整、工于点染,把抒情诗中融情于景的传统与赋体叙事铺写的特点结合起来,又时有一二优美警句在篇中生色。例如他的《望海潮》:

东南形胜,江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1〕,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2〕。

描绘杭州的繁华和西湖的佳丽,便充分发挥了他用赋体手法写词的长处。这首词上片先总述杭州的地势形胜及自古繁荣的悠久历史,又从湖上的烟柳画桥写到城中的风帘翠幕,概括出这个大都会人口密集的繁盛景象,继之补足钱塘江的雄伟和险要,最后拈出市集上珠宝罗绮充盈之状,进一步夸赞这里的物阜民康。下片前半段专咏西湖,从湖山全景、四时风光、昼夜笙歌、湖中人物四方面分写,其中“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尤为著名,传说竟使金主完颜亮闻之而起投鞭渡江之志。最后以颂美郡守作结。全词“音律谐婉,语意妥帖,承平气象,形容曲尽”(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又如他的《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这是离开汴京时与情人话别之作。上片从日暮雨歇、送别城外、设帐饯行到兰舟催发,泪眼相对,执手告别,半句一转,层层叙述离别场面,以清秋暮景渲染别离的苦味和留恋的深情,写出复杂微妙的内心活动。下片想象别后情景。“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历来传诵的名句。今宵酒醒时恰是明早舟行已远之处,愁中所见惟有杨柳岸边的晓风残月,而伊人早已远隔烟波千里,其时心头的冷落凄清也就自可体味。以下意犹未足,放笔直写经年远别的孤独寂寞,写得缠绵悱恻,尽情透彻,而又极富回味和感染力。这类好词,往往能使雅俗共赏。又如《八声甘州》: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来年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栏干处,正恁凝愁。

写深秋薄暮时分江天萧瑟的景象和游子久滞异地的情怀,情景兼到,骨韵俱高。尤其上片中“渐霜风凄紧”几句,境界宏阔苍凉,苏东坡曾赞“此语于诗句不减唐人高处”。此外如《倾杯》“骛落霜洲”中“暮雨乍歇,小楫夜泊,宿苇村山驿。何人月下临风处,起一声羌笛?”意境的清疏优美也为前人词中少见。柳永慢词将抒情叙事写景打成一片的铺叙方法和巧妙谨严的结构,对宋代文人词具有深远的影响。

再次,他将词的内容由上层社会转向都会下层生活,采用市井通俗浅显的口语俚词入词,开启了写通俗白话词的风气。柳词用俚语多见于那些描写下层妇女闺中独怨的作品,最有代表性的是他的《定风波》:

自春来,惨绿愁红,芳心是事可可。日上花梢,莺穿柳带,犹压香衾卧。暖酥消,腻云亸,终日厌厌倦梳裹。无那!恨薄情一去,音信无个。

早知恁么,悔当初,不把雕鞍锁。向鸡窗〔3〕,只与蛮笺象管〔4〕,拘束教吟课。镇相随,莫抛躲。针线闲拈伴伊坐,和我,免使年少光阴虚过。

写女子终日思念薄情郎、无心梳妆的情景,上片和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的内容和表现角度完全相同,但毫无温词的含蓄,而是以浅俗的口语直抒女主人公的怨恨;下片更是具体描写把情郎留在家里后卿卿我我的细节,虽然构思很新,但不免失于鄙俗。其余如“对好景良辰,皱着眉儿,成甚滋味”、“算得伊家,也应随分,烦恼心儿里”(《慢卷轴》)等,也都是善于体会市井妇女心理的例子。尽管遭到后来不少词评家的批评,如讥其“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李清照《词论》)、“虽极工致,然多杂以鄙语”(徐度《却扫编》)等,但柳永用俚词口语更适合词的表现特点,因而得以广泛流传,据说当时有井水处皆歌柳词。用土语方言入词的写法,在柳永后也为词人普遍使用。可见他在宋词发展史上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

知识点

《珠玉集》  《小山词》  《六一词》  《安陆词》

《乐章集》

思考题

1.宋初词的主导倾向是什么?

2.为什么说柳永词代表宋词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注 释

〔1〕高牙:军前大旗。

〔2〕凤池:凤凰池,中书省所在地,借指朝廷。

〔3〕鸡窗:书窗,书房。

〔4〕蛮笺象管:纸和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