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致命的“多米诺骨牌”(第2/5页)

燕王府内的大殿上,朱棣发出了令人毛骨悚然的冷笑,并下令动手。这边命令刚下,张昺和谢贵的两颗人头就滚落在台阶下。可怜这两位建文朝的重臣、北平军政要员还没完全弄明白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就已经命赴黄泉。

杀了张昺、谢贵,接着又将屠刀指向了葛诚、卢振等人,朱棣尚不解恨,又下令将他们灭族。

朱棣的暴行一下子震慑住了众人,但就在这节骨眼儿上有两个不怕死的书生站出来劝谏朱棣。一个是燕王府伴读余逢辰,安徽宣城人,因为供职于燕王府,他才来到了北平。此人不仅有学问,而且品行也端正。一开始朱棣对他很信任。余逢辰听说朱棣密谋造反,就竭力规劝朱棣不要干出那种大逆不道的事情来,但每次都被朱棣敷衍过去。

余逢辰终于明白,朱棣压根儿没把他的话放在心上。余逢辰在写给儿子的家书中谈了自己的想法:如果国家有难,他定会为国殉节。余逢辰的家信写好寄走没多久,就上演了这出“西瓜宴”。朱棣连杀朝廷命官,余逢辰劝他不要“君父两负”,惹得朱棣盛怒之下将其诛杀。

杀了一个书生余逢辰,朱棣以为可以镇住场面了,可谁也没想到又冒出了一个不要命的书生杜奇。杜奇是北平城里有名的才子,朱棣专门将他请到府里来,希望他助自己一臂之力。让朱棣没有想到的是,读书人杜奇是一个正人君子。虽然他也渴望有朝一日功成名就,但是他从未想过用造反的手段去获取功名。他不仅没有为朱棣出谋划策,反而竭力劝谏朱棣不要头脑发热,将来背上千古骂名。朱棣早就听够了余逢辰的“腐言”,没想到又来个不要命的“腐儒”,他顿时火冒三丈,气急败坏地将杜奇也给杀了。

在专制社会里,帝国的君王们往往是踩着别人的尸骨登上万人景仰的宝座的。朱棣就是这么一个杰出的政治家。杀了一个又一个,他正在兴头上,意犹未尽,于是就下令杀向燕王府外面。

再说燕王府外那些奉命包围燕王府的官军,和那些随同张昺、谢贵一起来到燕王府前的护卫兵士,他们一直在外等候着张、谢两位大员的命令,压根儿就不知道燕王府内发生的一切。等到太阳西下时,还不见张昺、谢贵出来,一些心急的兵士就开始偷偷地溜走了。留下来的兵士突然间看见燕王府的墙头上有人挑着两个血淋淋的人头出来喊话了:“张昺、谢贵假传皇上圣旨,谋害燕王。今已被燕王斩首示众!将士们,你们千万不要再受蒙蔽了,大家都没事了,赶快回去,燕王就赦你们无罪。如果有人胆敢抗令不遵,燕王说了,要灭他的九族!”

腾腾杀气一下子将燕王府外的朝廷官军给镇住了,有反应快的兵士赶紧逃命,也有的放下了武器,剩下一些想抵抗但还没来得及抵抗的,一刹那间全成了朱棣亲兵的刀下之鬼。

北平都指挥使彭二得悉朱棣公然举兵反叛的消息后,马上披上铠甲,跨上战马,奔驰在北平的街头,大声高喊:“燕贼谋反了,跟我杀贼者,有赏!”这一喊很快聚集了一千多号朝廷官兵,他们在彭二的带领下,向燕王府的端礼门发起了进攻,但因为是临时拼凑起来的队伍,组织性差,很快就被朱棣的亲兵打垮了。

此时天色已暗,尽管张昺与谢贵这两位北平的最高长官被杀了,但整个北平城还是掌控在官军的手中,尤其是北平城的九个门都被守得严严实实的,如果不把它们一口气拿下来,此前所有的努力都是徒劳。

朱棣与手下主要干将张玉、朱能等人商议后决定,乘着黑夜向九门守军发动突然袭击。一夜之间整个北平城的八个城门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一个接一个地被攻陷,到天亮时只剩下一座西直门还在朝廷官军手里。一夜之间,建文朝廷在浑然不觉中丢了一个北方至关重要的军事重镇。

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八月废夺周王开始,到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初燕王朱棣公然反叛,建文帝的削藩政策宣告失败。经过历时一年的惊心动魄的削藩与反削藩之后,明王朝爆发了一场你死我活的皇位争夺大战——“靖难之役”。

朱棣起兵之初,燕军只据北平一隅之地,势小力弱,朝廷则在各个方面都占压倒性优势。战争初期,建文朝廷欲以优势兵力,分进合击,将燕军围歼于北平。而朱棣采取内线作战,迅速攻取了北平以北的居庸关、怀来、密云和以东的蓟州、遵化、永平等州县,扫平了北平的外围,排除了后顾之忧,便于从容对付朱允炆的问罪之师。

然而在燕王大肆攻城略地的时候,朱允炆还觉得自己的布置不存在任何问题,北方军队不足为惧,还一心想着他那“锐意文治”的政治蓝图。前方战局的不断失利,让他感觉到了事态的严重性,于是召集大臣商讨对策,最后决定起用老将耿炳文。这时的耿炳文已是年近古稀。朱允炆何以用这样的老将?这是他祖父朱元璋杀戮功臣宿将的后果。建文朝廷无将可用,只能起用年近古稀的老将耿炳文为大将军,率军十三万讨伐燕王。

耿炳文并没有表现出一个老将的过人能力,反而被朱棣打了个措手不及。无奈之下,建文帝听从黄子澄的建议,任命李景隆(开国元勋李文忠之子)为大将军。此人是一个纨绔子弟,根本就不懂得用兵之道,“寡谋而骄,色厉而馁”。李景隆在几个月的时间内一败再败。燕王的军队长驱直入,不过在途中遇上了平燕将军盛庸的顽强抵抗,朱棣的亲信大将张玉也战死于东昌城下。

战争进行了两年的时间,进入一种胶着状态。正在朱棣为无计可施而苦恼之时,南京宫廷里不满建文帝的太监送来了南京城内防备空虚的情报。朱棣手下谋士劝其不要纠缠于一城一池,越过山东,以奇兵直取金陵。朱棣采纳了这一建议,整个战局由此改变。

建文四年(1402年),燕军出奇兵,一路南下渡长江攻入南京城。守卫金川门的李景隆和朱元璋第十九子谷王朱橞打开城门迎降。混战中皇宫起火,火势被扑灭后人们发现几具已被烧得面目全非的尸体,据说便是死去的建文帝、马皇后和皇帝的长子朱文奎。

四天以后,燕王朱棣龙袍加身,年号“永乐”,是为中国历史上声名显赫的明成祖。朱棣在大臣们的屡次“劝进”中才半推半就着即位。历来篡位者的好戏都离不开这一桥段,朱棣自然也免不了。既然自己是领兵打进京师才做了皇帝,要摆脱篡夺之嫌疑,堵住天下臣民的议论,首先要做的是否定前朝的合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