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李高地家的守岁(第2/3页)

这一年一百吊,几年下来就是几百吊。而一副上等银头面,也就是七八吊钱——这在她家是件了不得的大事,但搁大房,可不就是毛毛雨吗?

郭氏越想越觉得是这么一回事,然后便就想如果玉凤陪嫁里真能有这样一副银头面,那么她的亲事都能往上提一等。

先家里两个姑子出门。大姑子李桃花嫁妆只有公中的分例––一张炕柜、一张炕桌、两只木箱、两床棉被、面盆、脚桶、马桶、一套四季衣裳以及一吊压箱钱。

等轮到小姑子李杏花出门时,嫁妆除了公中的,于氏还额外给添了私房。故而小姑的嫁妆里就多了一张衣橱、两床棉被、两个木箱、四匹布,而压箱钱更是加到了四吊——一个嫁妆箱子一吊。

因为嫁妆不同,两个姑子在婆家的境遇也各不相同。大姑子李桃花只能嫁给自家离城六十里的舅家,而小姑子李杏花则嫁在前村,离城仅三里的大刘村。李杏花的女婿家虽然地不多,女婿自身也不是长房,但每年夏日农闲时她女婿搁码头边支个茶水摊,每天都能有几十文的进益,家中日子着实好过。

将来玉凤出门,郭氏想,她一准照小姑的嫁妆置办。这时,若再得大房给两样银器,给玉凤说个近城的人家当长媳,甚至于托她姑母说进城去也是使得的。

不过,现在说这些还为时过早,玉凤的事得等贵雨的事说定了才能办。

现在,玉凤还得先去大房搏些好感才行。

想到贵雨的事,郭氏有些头疼。先她娘说把她哥家的女孩子香姐儿说给贵雨,她也是愿意的。

但现在自家分了家,一家的活计都压在了她一个人身上,她便觉得再给贵雨说香姐儿不合适。

她哥生了三个儿子后才得了香姐这一个女儿,自是宝贝的很。香姐今年九岁,家常只做些针线、纺纱、织布和厨房活计。似打草喂猪,打扫鸡窝这样的粗活,香姐是一点也不做。

她若娶了香姐儿进门,难不成,做了婆婆的她还得继续打草喂猪?

郭氏怎么想怎么不合适,便就和丈夫李满仓商议。李满仓听后也觉得不行。

“香姐儿不行。”李满仓摇头道:“咱们庄户人家娶媳妇得要家里家外都能干活的。”

“这次秋收,你也看到了。”

“满园媳妇有身子,只满园一人干活,结果那两亩地的稻他一个人打了多久?”

满园干活不行是真的,有私心也是真的,但一个人打稻不好打也是真的。他是有他爹帮着,不然,他也做不快。

他家总不能儿子媳妇都进了门,还让他爹帮着打稻吧?

“故而,”李满囤总结道:“咱们给贵雨说媳妇,得挑那身子骨好能干活的。”

“即便儿媳妇家里贫苦,嫁妆少一些,咱也不怕。”

“咱家有山头,你把家里活计给她,自己多上两趟山,多少嫁妆挣不回来?”

郭氏一想也是,便就趁冬节的时候跟她娘哭了一场自己的不容易,然后她嫂子的口气就有了松动,不再说把香姐儿给贵雨的事了。

不过年下她家搁城里置了宅子,她娘又来探她口风。她娘说香姐儿针线好,进了城就能去绣庄接活补贴家用。

郭氏听了就很动心。她想着贵雨年后去城里读书,将来出息了,说香姐儿却是正好。

但李满仓对此却不同意。李满仓和她说自古以来都是“高门嫁女,低门娶媳”。且贵雨年岁大了,现在进城读书,只不过是学些圣人道理,于科举基本无望。然后又说族长家贵林,也是打小就进城读书,不还是连童生都没考上?

与贵雨说媳妇,还是得挑老实能干的庄户姑娘。这样,过几年贵雨回村种地,姑娘嫁过来也没得抱怨。

而且,就算贵雨中了童生,后面也还要考秀才、举人。那就更难了。

雉水城百年来科举最厉害的谢老太爷,也是年近三十才中了举人和进士。

设若贵雨从十八岁结婚到三十岁中举,这中间十来年,他家一准还得地里讨生活。难不成,他供了儿子进城念书,还得供儿媳妇进城花销?

别忘了,他家除了贵雨,还有贵祥和贵吉两个儿子。这两个儿子年岁都比贵雨小,花销也将更大。而且长嫂如母,这大儿媳妇都不下地干活,他又如何能要求两个小儿媳妇下地干活?

经李满仓这么一说,郭氏才彻底歇了把香姐儿许给贵雨的心思。她听由公公和丈夫找了媒婆来,使其往后村和远着城的地方打听合适的姑娘。

至于她娘家这边,少不得,年后回门时会有些口舌。

但有什么办法呢?郭氏想,她家现娶不起香姐儿这样的媳妇,她娘家哥嫂即便现在不理解,等她家下定了媳妇儿,也就知道了——她家城里虽置了宅子,但内里,起码近二十年内,还是个庄户营生。

钱氏也是一个人守岁。她女儿李金凤与红枣一样,早睡着了。而她的丈夫和儿子,则被婆婆早先叫到上房一起守岁。

钱氏心中怨怼,但却没有办法。她男人李满园更听他娘于氏的话。

现钱氏就希望李满园今儿能说服公婆同意他们年后住到城里去住。这样,婆婆于氏的手再长,也够不到她身了上。

上房里李高地盘腿坐在炕上吸烟锅。他看着两个儿子以及四个孙子围坐在自己周围,心里装满成就––人人称道的子孙满堂,就是他这样啊!

可惜,满囤今儿不在。他今年建了新宅,照规矩得在新宅里过三年年,得了宅神的认可才好。

明年,满园盖了新宅,就也得在新宅里守岁。

故而他下次再想这么多人一起守岁,就得等三年后了!

于氏则觉得今年守岁的人正好——没了碍眼的继子,一屋子都是她的子孙。

于氏坐在炕上满意的喝着生姜枸杞红糖茶听两个儿子商议年后送孙子进城读书的事儿。

李满仓道:“满园,年后,我准备每天驾牛车送贵雨和贵祥进城读书。”

“你若打算送贵富读书,倒是可以一起来去。”

李满仓倒真是好心,他横竖要赶牛车走一趟,多捎一个侄子,也是方便。

李满园笑道:“哥,我是打算送贵富进城读书。”

“不过我打听了,现我买的那个宅子所在的巷口就有家私塾。”

“里面的先生就是个秀才,姓何。”

“我都和何秀才说好了。正月十六就送贵富过去读书。”

“所以,爹、娘,我打算开了年就到城里宅子里住。”

“啥?”李高地惊了:“满园,你要搬出去住?”

“爹,是搬进城去住。”李满园强调道:“现我在家也是窝冬,反倒累得孩子黑天白日的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