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第2/2页)

他定下决心,断然道:“既然如此,金秋将至,敌人动手的时机也是就要来到。朕的意思,调吴玠兄弟二人去援助潼关,备守河东敌人,则调长安张俊前去。”

“是,臣等计议,也是如此最好。”

张俊虽然在资历上比吴氏和刘氏兄弟都要更老一些,然而多年征战,其人能力如此,各人都是知晓。

既然敌人主攻是潼关,就没必要让吴氏兄弟等大将困守延州等处,不若将精兵劲旅调入潼关附近迎敌,而长安地处腹地,也没必要留驻一军的兵力驻守。如此一来,调张俊填补其余各军的空挡,最为恰当。

此事既然并无异议,而后勤的粮草储备,军械盔甲补充,由着军器监和三司共同负责,绝无问题。

江南既然事少,财赋便被集中到陕西来使用,大量的物资也顺江而上,由四川运至。宋朝的武器原本就是制式制造,这些些来很有荒疏,也被赵桓下立痛加整顿,这一年多来,生产出了大量的强弓劲弩。

此战已经尽足了人事,至于下一步的胜负如何,就得再看天命了。

凡人只道是努力做事便会成功,岂不知人事之后,尚有天命。有很多重大的历史事件,都充满着偶然性,并不如某种学说上所言,是历史的必然。

赵桓回转座中,看向赵鼎与张浚二人。

赵鼎很有才干,处理起事来刚中有柔,对待下属也谦恭有礼,也很有权变。就是对气宇偏小,稍有不对的,便绝不容忍。

这样的个性脾气,用来做宰相还好,执掌枢密,还嫌不足。

而张浚善于驭下识人,也很自信,做起事来雷厉风行,不容人反驳。能在疲敝的陕西经营不到一年,就集结几十万大军与敌决战,不能不说这是一种极大的能力,也具有很大的胆识。

然则,就是太冒失轻进,也不是一个完美的军事统帅。

此次与金兵交战,虽然没有象富平一战那么艰险,却也非比寻常。赵桓原有亲征的想法,却又知道帝王并不是军事统帅,他又与李世民这样在军阵中成长的开国帝王不同,有许多事,在留在深宫着手,比自己亲临前线要更加重要。

因此,势必要精选一个枢密前往亲线统军,然而他在赵鼎与张浚身上打量半天,却终是很难决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