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2章 距离大师最近的那个人(第2/2页)

尤其是对那些亲米派来说,这部小说的诸多内容更是大逆不道。

可是,在各地报纸转载自《新闻周刊》的这篇专访文章里,林为民写小说把米国政府骂了个体无完肤,竟然还很受米国人的欢迎?

持中间立场的国人们对这部小说小说并没有什么负面印象,他们因为小说在米国所受到的欢迎高兴不已。

而国内的亲米派们却百思不得其解,他们想破了脑袋也想不明白,这样一部将米国底裤都快掀开了的小说,怎么会这么受米国人的欢迎呢?竟然还会有米国的重量级时政杂志不远万里来采访林为民?

单月70万册,这可绝不仅仅只是某一个特定阶层的喜好所能产生的销量,必然是赢得了普罗大众的欢心,才有可能创造的成绩。

这群人思前想后,绞尽脑汁,最后只能把这种现象归结为:米国的舆论环境宽松,米国人民心态开放。

没错,一定是这样的。

各地媒体对《新闻周刊》的文章转载,迅速引起了国内文学界和读者群体的关注,最初转载文章的《燕京青年报》受益最大,销量直接来了个三级跳,最近几期报纸销量轻松实现了50%的增幅,报社内部欣喜若狂。

李向阳如今已经升任《燕京青年报》副主编,《新闻周刊》的专访正是他主张刊发的,见到这次的操作取得如此令人欣喜的成绩,他自诩抓住了流量密码,坚定了今后一定要多多转载国内作家、作品国外报道和评价的念头。

不光如此,他还特地给林为民打了个电话。

“为民啊,这回你可得谢谢我……”

当熟悉的套路被人用在自己身上时,林为民一时间有点恍惚。

不过好在他反应快,一句话就把李向阳给怼回去了,“你给人家转载费用了吗?”

“不聊这个,不聊这个。”

李向阳尴尬的岔开话题,又询问起林为民小说在国外的销售和评价,林为民警惕道:“你问这些干嘛?”

“随便聊聊嘛,你这个大作家,时不时的就为国争光一下,我们多了解了解这些国外的情况,可以更好的向国人介绍啊!”

“这些东西我平时也不关注,也就是一些我本人接受的采访能知道。剩下的,你问我,和你自己搜集也没什么区别。”

李向阳闻言略感遗憾,第一手资料看来是搞不到了,又跟林为民聊了一会儿,他挂断了电话。

坐在那里想了一会儿,他灵机一动,林为民人在国内,对于国外对他作品的评价和反馈,当然不如国外来的快,他完全可以找国外的人来提供信息嘛。

李向阳的目光下意识的盯在了一群人的身上——留学生。

雇佣外国人,费用太高。这些年国内的留学风潮愈演愈烈,中国留学生遍布西方发达国家,找几个关心文学的中国留学生,编辑部给他们提供一笔信息咨询费或者是稿费,他们则提供国外对于中国作家和作品的评价和报道,双方互惠互利。

想到这个主意,李向阳兴奋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