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6章 十年生死两茫茫!(第2/2页)

刷刷刷。

屏幕转动。

“停!”

随着主持人的一句“停”,大屏幕上出现了这样两个字:

悼亡!

没有错,正是“悼亡”两个字。

这两个字出现的瞬间,仿佛连空气都沉重了几分,包括主持人也没想到,第二轮抽到的关键词,竟然比第一轮还要邪乎。

闺怨虽然少见,但不算小众。

可悼亡的话,这主题还是比较小众的。

“没想的这关键词竟然是悼亡,悼亡诗悼亡词,相信大家都读过,同时我相信大家也都明白,这是生人悼念死者才会创作的题材,但大家未必知道的是,我们蓝星写悼亡诗悼亡词最多的洲,正是齐洲和楚洲,而那些悼亡的诗词,大多生产在同一个时期,便是当年齐楚战争的时候。”

齐楚战争太惨烈了。

那时候,有很多血泪故事,至今还在流传。

主持人声情并茂道:“比如齐洲大将军范五,妻子重病垂危,他却不得不外出征战,直到十年之后才回到故乡,这时候他的妻子早已病故多年,连大将军尚且如此无奈,普通的夫妻在战争中分离,直到天人永隔的例子就太多了,所以我觉得各位老师可以从这些情感出发,写出你们的作品……”

题意已经说的很清楚了。

六位词家表情都是若有所思。

而林知白的表情,则是有些懵逼。

在中国文学史上,从《诗经》开始,就已经出现了“悼亡诗”题材。

悼亡诗写得最有名的,有西晋的潘岳,和中唐的元稹,包括晚唐的李商隐亦曾有悼亡之作。

他们的作品悲切感人。

可用词写悼亡,在前世却极为罕见!

包括在蓝星。

悼亡词应该也是相当小众的题材了。

好在!

有苏仙!

从悼亡诗首次出现,一直到北宋期间,所有人都在写悼亡诗,没有人写过悼亡词!

直到苏东坡写下了一篇叫《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的作品。

没错,用词来写悼亡,苏轼是首创!

而这部作品一出,从此就成了悼亡词的天花板,在千百年后登上了课本,以至于大天朝的学生都不陌生!

尤其是开篇。

简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不过用这首是不是太夸张了?

林知白想了想,好像也不算夸张啊,毕竟自己连《水调歌头》都抄了!

这部作品虽然也是顶级牛逼没错,但知名度和影响力,还是不如《水调歌头》的。

念及此。

林知白提笔。

……

从主持人讲完题目,镜头便一直在拍摄各位词人的反应。

台上还剩下六个词人。

最猛的,是林知白和金燃。

因此两人的镜头,天然就比其他人多。

尤其是林知白的镜头,所以他这一动笔,就引起了所有人注意。

“哦!”

“林知白老师动笔了!”

“他这次这么快就有灵感了吗?”

“哦!”

“他真的动笔了!”

在所有人注视中,林知白写下了这样一行字:“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这开篇!”

明明才第一句,观众却感觉到一种神秘的力量,压在了他们的心头!

直播间的几个解说更是忍不住反复念诵: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

“自难忘……”

忽然,有个解说若有所思道:“这难道是范五将军的视角吗?”

就像主持人介绍的。

范五在妻子重病中外出征战。

据说直到十年之后,他才重新回到家乡,这时候妻子已经亡故了。

而林知白开局就写这样一句话,很难不让人联想。

“哎!?”

“好像真是!”

观众也觉得解说猜的没错。

“这是要以范五的角度,为其妻写悼亡诗的意思?”

这开篇,真的很像是在写齐洲那位将军,和他妻子的故事。

这时林知白又写: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女解说忍不住站了起来,满目都是惊艳,本能的进行了翻译:

“你我夫妻诀别已经整整十年,强忍不去思念,可终究难以忘怀,千里之外那座遥远的孤坟啊,没有地方跟她诉说心中的凄凉悲伤,纵然夫妻相逢,你也认不出我,我已经是灰尘满面,两鬓如霜……”

顿了顿。

女解说声音颤抖道:“这首词,光是上阙,我就想给神跪下了,他这篇悼亡词的境界,好到哪怕不写下半阙,或者下半阙写烂了,也绝对值得九十分以上!”

词分上下。

林知白只写一半,都能得90分以上,这固然是女解说的个人说辞,但也间接说明,这个上阙对其产生的震撼有多强!

不过话说回来。

林知白上半阙堪称完美发挥,下半阙还会差吗?

略作休息后,林知白重新提笔,似乎是想到了后续思路的样子——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解说目光璀璨:

“昨夜我在梦中又回到了家乡,在小屋窗口,你正在打扮梳妆……”

“发现了吗?”

“这里的描写,变成了梦境!”

“这个下半阙的开局,一下子把艺术感都拉满了!”

观众有的激动。

有的则是懵懵懂懂。

可接下来,林知白的几笔,却可以打碎一切懵懂: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这一句“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哪怕没有念过书的,都能大概明白意思!

结合前文。

千古经典的魅力,肆意的绽放开!

林知白也是在此刻,添上了全词的最后一句“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首词,是苏轼悼念妻子的作品。

感人至深!

而现在,在蓝星观众的视角里,却认为他写的是那位将军和妻子的故事。

不过这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不管怎么样理解,这首词的价值都摆在那,它被创作出来的瞬间,所有人都开始重新审视那句对林知白的评价:

比肩陈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