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旧人、新人(第2/2页)

底线都是一步步拉低的,圣人谓之“切香肠”。

“军粮、器械都检查了吗?”李存勖不再看那帮野人对朱瑾顶礼膜拜的样子,问道。

“准备好了,还差一批箭矢,要到丰州去领。”亲将答道。

“那就好。”李存勖点了点头,心中火焰涌起,颇有大干一番的冲动。

他们刚刚接到命令,三日后北上阴山,汇合鸊鹈泉、可敦城的蕃兵及部分丰、胜二州府兵,总计四万人上下,一人双马,北上袭扰鞑靼诸部。

听闻这是一项长期的军事行动。今年已经是第二次还是第三次北上了,整体战略是依托关北道、关内道这两大后勤基地,对鞑靼人展开接连不断的打击。

找到牧场就打!

找不到牧场的话,他妈的给我继续找,找到了再打!

通过这种消耗战,让鞑靼人吃不消,然后南下投降,断回鹘人一臂。

这种战法其实非常符合李存勖的胃口。

他就喜欢带着轻捷彪悍的部队,不要后勤,以战养战,杀得贼人屁滚尿流。

“开饭了!”朔方县民夫抬着煮好的肉汤、蒸好的胡饼走了过来。

人很多,准备的饭食也很多。

队伍后面还有马车拉着李、枣、杏等果子。这是西北特产,夏州这一片尤其盛产各类水果,吃过的都说好。

“朝廷对武夫们,可真是没得说。”李存勖哈哈一笑,道:“吃!吃完了好好操练!”

岳父对我的期待那么大,可不能马虎了。朱瑾这婢养的,给我看好了!

……

邵树德在三十年前的婚礼“青庐”内批阅着中书送来的奏折。

江南局势已定,降兵正在整训操演,官员正在甄别任用,关西、河南也选派了一部分将吏南下接收,一切都走上了正轨。

江宁府宫城也进入了选址设计阶段。魏王邵勉仁头上多了个“修宫阙制置使”的头衔。不过这是长期规划,并不会急于一时。

以上都是好消息。

坏消息当然也有。据剑南、黔中奏报,大长和国的使者越来越频繁地活跃于各个部落之间。

有部落头人心向朝廷告密,地方官员派人去捕拿,却总是扑了个空。由此可见,墙头草何其之多也。

剑南、黔中缘边诸州纷纷告警,认为大长和国可能会发动攻势,或许就在冬天。

邵树德思量再三,决定将六子邵明义再度派往成都,坐镇指挥。

辽东那边的消息喜忧参半。

喜的是最偏远、最野蛮的纪州各地的动乱已告一段落。

大夏禁军的战斗素质相当过硬。

新兵院里就经受了严苛的训练,基础技能掌握得十分出色。

新兵入伍后,有老人带着,时不时上战场感受下气氛,积累下经验,素质有了进一步的提升。再加上装备和组织上的碾压,之前渤海人的叛乱就被轻松扫平。

唯一让人费点手脚的就是靺鞨人、女真人了。他们的居住环境比较复杂,翻山越岭实在困难,个人也比较悍勇,因此花费了较大的精力。

不过就战场上的表现而言,现在的禁军真的很适合镇压叛乱的野人,因为在山区中小规模作战中,对个人技艺的要求是很高的。

这让邵树德进一步否决了朝堂上的某些呼声,即降低禁军入伍标准,五大院的新兵尽皆编入禁军。

这种呼声,本质是要求停止严格的技艺训练,主要转向纪律、军阵方面的“速成”培养。再本质一点,就是要求省钱,军队纪律严明就行了,严格到堪称严酷的武艺训练在很多人看来是多余的。

但山沟沟里征讨女真部落的战争表明,武艺在什么时候都很重要。

辽东道南部,弓裔遣大将王建北上,征讨鹘岩城。

这个地方严格来说是人家的地盘,但守将投靠了大夏,事情就变得很复杂了。

邵树德看了看,心中恼火:老子正筹划西征呢,你们就到处给我找事。

想了想后,决定先派使者至摩震国,斥责一番,来个先礼后兵。

七月十一,他在夏州召见了各部落头人、地方土豪,勉励一番,发了部分赏赐,然后收了三百弓马娴熟的子弟入银鞍直。

第二天,率部北上,往丰州方向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