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心思(第2/2页)

摊子铺得太大了啊!杨行密摇了摇头,想要三面开战,那就要有处处灭火的觉悟。河南四战之地,那么容易拿的?

“对了,夏贼在攻东河城,看起来兵力并不多,也不知其何意。”高勖又道:“大王,须得谨防夏人过河突入濠州。”

杨行密想了一想,道:“他敢过河,便聚而歼之。”

行船总比走路快,也更省力。届时淮军有体力优势,而夏军却疲惫不堪,正好给他们来一记狠的。

高勖不再说话了,他已经尽到了提醒的义务。

其实说穿了也是兵不够。十余万淮军,能动用的也就几万人罢了,拿这些兵力来遮护整个战场,肯定是不够的,那么只能分个主次了。如今徐州是主战场,其他地方都只能放一放。等到北方战事一起,夏人受到牵制,形势就会好转很多了。

午后,杨行密、高勖二人登上陆地。

大军仍在次第汇集,器械物资堆积如山,慢慢北运。

不知道为什么,杨行密突然叹了口气。

四十九岁了,他能清晰地感觉到身体内的精气神在缓慢流失。

年轻时意气纵横,在乡里与人争斗。后来为盗,与官军厮杀,再后来当上官兵,却又远戍朔方,与吐蕃贼子交手。

这些都是宝贵的经历和资历,为他夺权发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没有代价吗?身体里留下的暗伤和隐疾在默默地提醒你,已经挥霍了太多的元气。

杨行密憋屈地想要仰天长叹。

王侯公卿一出生就得到的东西,他花了四十一二年才拿到手,为此还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淮南并不是什么很好的起家之地,他知道这一点。

这里太稳定了,上下固化得让人绝望,一直是朝廷治下坚实的地盘。桀骜的武夫很少,听话的官僚很多,若非黄巢、高骈、孙儒来到这里,打破原有的利益阶层,他可能一辈子都得不到机会。

现在有机会了,已经可以站在一个更高的台阶上,与天下有数的几个英雄掰一掰手腕,论一论本事,但他可能已没有太多时间。

至少比朱全忠运气好一些吧!杨行密苦笑一声,自我安慰。

此战,希望能有一个圆满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