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变化

清晨,房间外稍微热闹了点,三房这边,床上娘俩睡得正香。

过了会,到底是小不点强撑着起了床,明明还困得很,睡眼朦胧,又要提起心神站起来,小心跨过娘下床,还不能发出声响,免得吵醒娘。

夏天不比冬天,晚上睡的这一身起床后也不用多穿件外套那些,直接就能出门。

宜宜分得清什么时候穿什么衣服,娘让她自己拿着穿,要去玩的那天就穿衣服裤子,不玩的时候穿漂亮裙子。

像今天她要出去玩,晚上睡的这身衣服就不用换了。

她蹑手蹑脚地开房门出去,又轻声合上房门。

厅里,林母瞧见孙女出来,笑着问:“宜宜,你怎么这么早就醒了?”

宜宜和在场大人以及尚未去上学的石头小米打过招呼后,才回奶的话。

她难得腼腆一笑:“我昨晚睡够了就早醒了,待会我要跟小米姐去上学。”

林母:“你也要跟着去?”

宜宜点头:“对哇,我要去和小米姐当同桌。”

自从小米开始上小学后,每回宜宜回老家,只要小米在上学,她总要挑一天去和她小米姐一起上学一起上课。

村里小学是随便哪个孩子都能进的,可以在里面玩,但只有交了学费的孩子才能进教室里听老师们上课。

宜宜去过一趟,凭借比同龄人甚至和自己大两岁的同学都丰厚的知识储备,和那甜甜的小嘴,哄得所有老师都愿意让她进教室里听课。

毕竟也不是常来,大家喜欢这孩子,也尊敬她那会写文章,曾经给生产队带来荣誉的娘。

她也不是那些调皮捣蛋鬼,虽然说是陪小米姐上课,但上课坐得端端正正的,听得一脸认真。

下课后还会跑过来说老师你刚讲得真好,那个什么什么内容我之前不懂,听你这么一说就懂了。

那真诚的小眼神,泛着星光的杏眸,会让老师们涌现出一股浓烈的自豪情绪,她们喜欢这样一个好学生。

如果不是知道她不住在清河生产队这边,年纪也不够,老师们恨不得她来学校里读书上课,她们合伙自掏学费都行。

以前也有过,林母听到孙女这么说也不奇怪,宜宜愿意跟着小米去学校就去呗,反正就一天的兴致。

但,“你有没有和你娘说过?”

宜宜点头:“说过,我娘同意了的。”

林母:“那你去吧。”

宜宜当即高兴应道:“好谢谢奶,我先去刷牙啊。”

说完转身就往院子里跑。

林母喊住她问:“我去帮你把牙刷那些准备好吧?”

宜宜挥挥手笑:“不用不用,我自己能行的。”

她转身跑去刷牙洗脸。

回来后和大家伙坐一起说说笑笑吃早饭。

这年,林母依旧在家里负责做饭,其余大人去地里上工干活。

林父年纪大了,三个儿子都劝他在家休息,但他自己不乐意啊。他说在家就跟个闲人似的,去地里还有点盼头,最多不干那么狠就是了。

见他原先拿十个满工分,现在拿七个工分,明显自己控制了的,人也没那么疲惫,大家才由着他。

孩子们去上学自然就不上工了,也就休息日的时候去地里帮下忙。

这会吃完饭准备出发,宜宜牵着小米姐的手,和大家一起出门。

去地里和去村小学有一段共同要走的路,林家人有说有笑的。

村里人瞧见了,还是第一眼注意力就落在显眼包宜宜上,笑着夸这孩子。

林父听到了笑得最欢,也不谦虚什么,全都应是。

林大嫂、林二嫂两对夫妻没林父这么明显,但眼里都是笑意。

宜宜也甜甜地和他们打招呼。

到了巷子口的时候,林父交代;“石头小米,看好你妹妹啊。”

小米:“爷你放心吧,宜宜就和我做同桌。”

石头:“爷,我下课就跑去看她们俩。”

林父笑着应好。

道别完后,大人们往地里去,孩子们往学校去。

宜宜一手牵着石头哥的手,一手牵着小米姐的手,走在中间形成个“凹”字形,一蹦一跳的,这字形也随之变换。

路上碰到的小伙伴越来越多,来这上学的都是村里的孩子,多数也都是和宜宜玩过的。

哪怕上回回来是过年那会,宜宜也还能见着人就喊出人的名字,和人打招呼,颇有朋友遍天下的意思。

到了二年级的教室更是热闹,一堆人围着她玩。

等到上课铃响,孩子们才各回各位。

老师进来,见到第二排坐在小米旁边的宜宜,惊讶一瞬过后,嘴角笑意疯狂扬起,腰背都挺直了,下意识回想这节课要讲的内容,开口讲了起来。

把该讲的知识都掰开揉碎讲,尽量通俗易懂,又要带着些很厉害的风范。

林家。

稍晚些周云梦睡到自然醒,摸了摸内侧,已经凉透了。

想到昨晚宜宜说要跟着小米去上学,估计是起了个大早,也就这些能让她有这魄力了。

周云梦稍微缓了会,起身简单梳好头发扎起来,出了房间。

她和坐在客厅的林母打了声招呼后,到院子里洗漱。

林母则去厨房给她热早饭,又拿了她的搪瓷杯给倒了杯温水。

周云梦洗漱完坐到饭桌前:“谢谢娘。”

林母:“嗐客气啥,老三媳妇你先喝水哈,我去给你拿早饭。”

周云梦应好。

早饭有蒸红薯、白粥、炒鸡蛋。

周云梦边吃着饭,边和林母聊天,问起这半年村里一些事和变化。

从1978年十月之后开始,这变化常有。

对周云梦来说,这些事情从历史书上的文字变成亲身经历或周遭人的亲身体会,她听着也是觉得有趣,万分感慨。

感叹国家经济即将腾飞,人民生活变好的同时,也算是在积攒写作素材了。

林母:“最近啊,不就是马上要到高考了吗?知青办那些人现在也不上工了,就窝在房间里可劲地复习,就准备着高考考个好成绩呢。”

“哎去年的事你也知道,就那谁玉华家的男人考上大学回城后,直接没消息也找不到人,这可怜玉华和她闺女啊,也是艰难。”

“那些个和咱村里人结婚的知青啊,个个都盼着考上了能回城呢。那些老头老太,家里娶了知青媳妇和把闺女嫁给知青的,都愁得不行。你说就玉华那事在前,谁都怕自家儿子或闺女成了第二个玉华啊。”

“咱这以前哪听说过抛妻弃子的破事啊?那可是要被批斗的。反正从四月开始,咱村里和知青办那边的关系就紧张起来了。”

之前听到林母说玉华的事,周母说丰山生产队也有这样的事,周云梦就忍不住感慨。

这个年头因恢复高考引起的变化就在这了,公社这边每年确实也有三四个考上大学回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