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此时尤为激动的高辽完全没有听出‘也’的意思,他见到贺梅的那一刻,眼泪都差点出来了。

原先听到老师的处境时就特别担忧。

也是自己下乡才知道生产大队的日子有多难,更别说是以下放的身份过来,那日子绝对会比他困难十来倍。

甚至有可能他们师徒两人这辈子都无法再次相见。

可谁都没想到,老师下放的地方居然是红山大队,这对于他来说简直是狂喜。

是极力忍耐才会在众人都入睡之后偷偷前往这边。

比起激动的高辽,贺梅两夫妻是更多的不可置信,夜色很暗,要很费力才能看清眼前的人。

她睁大着眼去打量面前的男人,看了又看看了又看,这才确定这个高壮的男人真的是她原先的学生,曾经因为家里出过事,她心生怜惜将人带来家收留了一段时间,后来他毕业,也是从未断过联系一直都有书信来往。

可无论如何,她怎么都没想到他们会在离老家千里之外的地方相聚。

“我知道你们带的东西不多,就给你们带来了一些粮食和必需品,你们看看还缺不缺什么,我下回再给你们带来。”

高辽是和陈树名一同来的,两人手上都拎着不少物件。

虽然不至于让贺梅夫妻的生活环境一下子好起来,但好歹不用担心明天粮食的问题。

不过,程行却拒绝了。

再见到那个相识时,他就知道对方肯定会给予他们一些帮助。

最开始还是蛮激动甚至期待,想着有老朋友的相助,他们一家三口的日子多少不会太难过。

也想过厚着脸皮接下来,等以后一定十倍百倍的去偿还。

可坐在这等着的时候,程行想了很多很多,哪怕再想他也不能现在就接受这些帮助。

“这些东西我们现在不能要,我和你老师带的东西不多,一路上也不是没人看见,现在住的地方也没法藏匿这些物件,一旦被人发现很有可能把你也牵扯进来。”

不是不想收,而是现在不能收。

他们现在的身份处于最低等,随便一个人来搜他们的屋子,他都没有资格拒绝。

要是被发现有什么不该出现在这里的东西,肯定就会知道有人在暗中帮助他们,到时候他们受罚不说,还会牵连到帮助他们的人。

所以,程行只能拒绝,他苦笑道:“我们的日子暂时还能过下去,带着的粮食虽然不多,但我见红山大队的大队长人挺不错,等秋收之后与大队借些粮食应该能行。”

贺梅跟着点头,“高辽你就放心吧,老师现在的处境算不上很难,如果今后有需要,一定会去求助你。”

她此时还是蛮开心。

他乡遇故,对方明明知晓有风险,却在第一时间来看望她,明明自己也很缺物资,却毫不犹豫带着这么多粮食过来。

这一瞬间,她是真觉得以前做的一切都值得。

不管是在乡下还是城里,其实都很缺粮食,以前就有人说过她烂好心,帮了这个帮那个,粮食糟蹋出去,一点回报都没有。

她本来就不是因为回报去做这些事,可真到了这个时候,更让她觉得以前做的一切都值得。

高辽还想说什么,陈树名开口:“你老师说得没错,咱们得谨慎些,反正都是在一个大队,真有什么需求你老师就算不开口,你也能看到,到时候再帮忙就是。”

他对着前方两人道:“再过两三个月就要入冬,你们应该还没准备棉衣吧?正好我那里还攒了一些棉花,我让高辽拿去给你们做冬衣。”

“谢谢,谢谢。”

“会不会太麻烦了?”

陈树名摇头,“也是多亏了大队的阿婆们,帮着我们弄了不少棉花,见价钱合适就多攒了一点,正好现在派上用场。”

棉花不好得,尤其是对于他们知青,很难弄到棉花票。

好在容知青给他们搭了线,才在几个阿婆们手中攒下不少棉花。

本来是打算给以后攒着,毕竟不知道要在这里待多少年,以备不时之需,多备点不是坏事。

没成想,现在就派上用场了。

贺梅两夫妻是连连道谢,比起粮食他们更怕的就是寒冷的冬日,没有厚实的衣物,他们一家三口人都不知道能不能扛过去。

高辽也不再执着带来物资的事,便道:“那我先做成成衣再给您送来。”

他看了看身后明显很破的屋子,担忧着:“可光有棉衣也不成,你们住的地方也太不保暖了。”

“没事,你程叔跟着老爷子学过一些手艺。”贺梅没了刚来时那么沉闷,她跟着解释:“我们下午去边上转悠了一下,正好可以挖些黄土回来封上窗户,再搭建一个火炕。”

也是有技术的好处吧,自力更生也能过下去。

要不然,粮食和衣服解决了,住处也是一大难题。

程行像是想起了什么事,“你们先前是不是说想学烧窑?我虽然没老爷子精通,但多少也会一点,你们要是有兴趣我可以教教你们。”

高辽联系他们的时候,他们刚被抓起来不久,还是他爸在看望他的时候提了几句,只是那时自身难保,实在是空不出心思想起来。

既然现在都已经落脚,对方又惦记着原先的情谊,那他也不是小气之人,对方只要想学他就愿意教。

“真的吗?”陈树名大喜。

高辽面上也露出喜意,不过他还是解释了一句,“师公,我这次来并不是……”

程行伸手拦住他,笑着道:“我当然知道你,怎么说也是同在一个屋檐下好几个月的关系,我还不知道你小子的性子?”

会冒险来看他,主要原因肯定不是为了他手中烧窑的技术。

就算他不会这门技术,对方仍旧会冒险过来。

其实他们两人的年龄差不了多少,当时媳妇将人接回家时,他们刚刚结婚没多久,对着十几岁的高辽,倒也没长辈对晚辈的意思,而是平辈之间的相处。

不得不说,媳妇帮助过的几个孩子人品都挺不错。

他跟着道:“你明天给我带点纸笔,我将一些步骤都写上面,你们先自己琢磨琢磨,有不懂的再找机会过来问。”

同在一个大队,能少接触还是少接触的好。

贺梅也跟着道:“为了你们好,这件事也别其他人提起。”

高辽懂得,所以今晚都是悄悄和陈树名一同前往,并没有和其他人提起。

但如果烧窑的事真能成,他怎么都得为老师争取福利,总不能白白给出烧窑的方子。

高辽并没有在这里多待,拎着什么来仍旧带着什么回。

回去的路上没了来时的忐忑和担忧,虽然住在牛棚,但老师和师公面上并没有绝望,而是对未来的期待,将日子都规划的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