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章

海盗

卫王拿着信, 咬牙切齿,“太子可真是我的好大儿,怎么这么贴心呢。”

“大哥那也是替你着想。”卫阳低头不去看卫王的表情, 自顾自的把玩着自己的手指。

可他这态度, 免不了要挨一顿骂。

“我卫国最先变法, 虎狼之师天下有名,凭什么要居于姜国之下,你们兄弟两个年纪轻轻,不思进取也就算了, 居然还想着投降……”

卫阳沮丧着一张脸, 他能有什么办法, 该试过的他都试过了, 就是追不上姜国。

不论是竹纸的制作技术, 还是铁器的锻造技术, 卫阳都斥巨资请人研究过, 但几十几百年的技术壁垒,不是他花钱就能解决的。

攻破不了这些技术, 无论是文还是武, 卫国都没有优势, 凭什么跟姜国斗。

而且姜国封锁红薯玉米等粮种的买卖, 导致他们连粮食产量都跟不上。

姜国全境的百姓,都已经种上了高产量的农作物,卫国却还在偷偷摸摸的培育推广中。

红薯玉米还好说, 可高产水稻的粮种,是姜国朝廷每年分发下来的, 卫国很难搞到稻种。

而杂交水稻的种子, 第二年再种的时候, 品质良莠不齐,根本就没法做种,如果第二年还想高产的话,就得继续用姜国产出的粮种。

文比不过姜国,武比不过姜国,甚至连国家的根基——粮食,也比不过姜国……卫国还有什么资本能和姜国斗呢,命吗?

卫阳倒不是贪生怕死的人,可他不想看着家人出事。

不过卫王不愿意投降,卫阳也没再多劝,只说道:“现在投降的郑齐两国,够姜国折腾一阵子了,既然父王想等,那就再等等看吧。”

“哼。”卫王哼了一声,不想说话。

卫阳自己也不想耗在这些事情上,拍马屁道:“我和大哥年纪小,确实没有父王深谋远虑,有父王在,哪需要我们瞎操心。”

“我可不就是操心的命吗?”卫王翻了个白眼,嫌弃的说道:“我派人在匈奴散布的消息已经起了作用,到时候肯定会有匈奴部落来抢夺那一批铁器,这次咱们布好了陷阱,可不能再输了。”

“父王放心,这次我一定能一雪前耻。”卫阳拍着胸脯保证。

往年都是卫国压着匈奴打,这两年匈奴却猛地崛起,忽然让卫国开始吃亏。

被姜国压一头也就算了,被匈奴欺负,卫国那是一点都不能忍,舔舐好伤口之后,就磨刀霍霍,准备报仇。

姜蓁暗戳戳的在宫里期待了好一段时间,卫国却依旧没什么反应,只自顾自的和匈奴玩去了,一点也不搭理姜国。

【不愧是骨头最硬的那个,可真稳。】

【齐柔她们现在都已经躺平做富贵闲人,卫王他们这是为谁辛苦为谁忙,还不如早点投降呢。】

虽然期待落空,但姜蓁也不算很失望。

“反正现在也不着急,等过两年在看吧。诸国百姓连年征战,苦不堪言,还是让他们先过几年好日子再说吧。”

姜国现在还没有乱,全靠国内各种独家的工业产品,还有海外寻来的高产粮种支撑,否则就这么高强度的战争和劳役,百姓根本就扛不住。

直播间虽然怂恿姜蓁一统天下,但出发点是改变世界,改变这个时代普通人恶劣的生存条件,想让大家都能过上好日子。

姜蓁也是一样,她称王称帝的最终目的,是想让天下的百姓安居乐业,而不是连年征战。

卫国不降,姜蓁也不强迫,只是把心思放在了国内,大开科举,广泛招揽人才。

领土的突然扩张,基层的管理人员,有些不够用了,许多官员都是身兼数职,忙到飞起,科举不办不行。

科举一办,都邑就又变得拥挤了起来。

“年年都办科举,年年都这么多人,我都不知道这么多读书人是哪儿窜出来的。”

“王上在各县办学室这么多年,总有新学生出头吧。我几年前大字不识一个,如今走在街上,也能看懂路标和店家的招牌了。”

“今天出门去大学看热闹,挤得我啊,头发都差点散了。”

姜蓁搬出科举的时候,设想的是三年一办,可后面姜国的成长速度太快,人才永远不够用,所以科举每年都在举行。

但大学里出来的这么多人,投入到各个郡县,依旧激不起太大的水花,尤其是宋郑齐这三块新纳入的地盘,就像一片干旱的土地,极度缺人。

姜蓁如今会任用的官员,都不只是殿试的前三百名,落榜排名在前的,姜蓁也会考虑。

“这批人在大学里,表现如何?”姜蓁拿着名单,对秋月询问。

“都没什么问题,只是有这三十几人的身份有些特殊,是原本齐国和郑国的君侯。”秋月提醒。

【这比例还挺高的,以前贵族对教育资源垄断得确实厉害。】

【普通学生想要花几年的时间,追赶人家十几年的时间,需要天赋。但只要再等十年,哪怕是君侯子女,在科举上也不会产生碾压的优势。】

齐国投降,除了齐柔兄妹被赐予封地,其他君侯都成为了庶人,封地都被没收,齐国的土地都被均分给了百姓。郑国也是一样。

原本身居高位的人,是不甘于屈居人下的,秋月担心的是这群人会造反。

有国姓的君侯,都有王室血脉,扯着大旗,想重新光复王室也不是不行。

“他们可乱不起来,齐国男人的名声,都被齐柔给祸祸完了,至于郑国……”姜蓁轻蔑的笑了笑,说道:“安排官职的时候,把郑国人安排到齐国,齐国人安排到郑国,他们的出身高,应该知道怎么管理当地百姓,就是得防他们把以前的旧习惯带到姜国。”

秋月说道:“王上放心,会有老师教他们姜国的官员考核制度的,这群君侯,都是老师的重点关照对象。不管是行贿,还是受贿,后果都很严重。”

郑齐两国主动投降,君侯的家底都还在,他们一个个的都是巨富,根本就不会贪钱,想要的都是权利。

秋月给他们上课的重点,就是让他们千万别行贿,讨好上官,不如讨好百姓。

官员的年底考评,姜蓁会亲自过目,就算有上官说他们的好话,对他们的升迁也没有太大的用处。

姜蓁明察秋毫,谁也不能逃过她的法眼。

“臣觉得,可以都把他们都调去贫瘠的郡县,试试他们的能耐,若是做得不好,明年就能让新的科举生去替代了他们。”秋月不留情面的建议道。

想升官,那就用钱来换政绩。

这方法,可比卖官鬻爵高级得多,也好听得多,毕竟这群人考过了科举,都有真材实料,做出了政绩,升官是应该的。

家中有钱,又有人脉,这群曾经的君侯,一到基层,在招商引资上,就发挥了重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