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第3/3页)

“准备好了吗?”裁判很友善地询问。

余乐点头。

“那就出发吧。”

余乐不再回应,走出出发台,横滑一米,来到旗门处,深呼吸一口气,将滑雪杖在手心反复地握紧了三次,身体拧动,倒滑出发。

最初的速度很慢,坡度达到30°的加速区,在短短两秒钟就将余乐的初速度提高到了30迈以上。

对于已经完全熟悉了这个赛道的余乐,这个速度显然不快,可惜赛道的边缘并没有“U型池”的加速设计,当余乐到达第一个道具前,速度依旧只有30多迈。

他选择的第一个道具是一坐长度3米,离地高约30公分的黝黑铁桥,桥的底部甚至有些黑色的锈,桥也有点坑坑洼洼,尤其是中间有点微微的凹陷。

据说这个赛道已经建成五年,从未换过道具,训练和比赛高频率的使用,让赛道上的道具都有所损伤,那是肉眼难以清楚看见的毛病,但滑在上面就是有些不舒服。尤其是平衡能力不行的选手,大多掉落的位置都是在那块凹陷处。

余乐当然不会出现提前下桥的低级错误,他轻松的一个右转体270°的上桥,然后在桥尾完成一个左转体450°的下桥。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麻花跳】上下桥的技巧。

只是赛道的设计原因,余乐不能获得更好的初速度,上桥他只能做270°的转体。

在训练上他试过更高难度的上桥,但出现了失误,对于他的平衡性而言,在这个动作上会出现失误,只能说明条件苛刻,已经超出了他的能力范围。

或许有力量更强的人可以完成,但他不行。

轻松地完成了第一个道具,余乐滑向左侧。

左侧有一个离地80厘米的长桥,是这个赛道算的上有点难度的道具。只是余乐需要从现在的最右侧,在两秒钟内,以40迈以上的速度,几乎横滑过整个赛道,抵达左侧。

如果是这样还好,但是这个赛道很乱。

最初建设这个赛道的时候,坡面障碍技巧才确定成为奥运会项目,来到这个滑雪场的训练队要求设计这么一个赛道。然而那时候无论是雪场的设计者,还是训练队的师生,都对这个项目充满了茫然,每一步都是“摸着石头过河”。

不难看出,这条赛道最初设计的时候,所有人都以为选手会选择一个位置,一直滑左边,或者右边,又或者是中间。因而街道区和街道区中间,并不存在加速区的设计。

这也就导致,余乐想要横跨赛道,从右侧滑到左侧的时候,就违背了赛道设计者的初衷,不存在“一马平川”,任意换道这个选项。

这样就更有意思了。

偏偏坡面障碍技巧的运动员,前身可就是一群极限运动员。

他们脚踏雪板,从雪山之巅滑下来,小小的身影在雪面上逐波踏浪,蛇形而过,身后崩落的大雪犹如九天坠落的银河,在生与死的边际,追寻着人类的极限,遇树蜿蜒,遇石飞跃,与冰雪之神共舞,挑衅死神的镰刀。

他们最擅长挑战复杂的地形。

坡面障碍技巧运动进入奥运会项目后,多了很多预防危险的规则,虽少了那么一点生死一瞬间的激情,但运动员在雪上的避障能力,永远都是他们的核心技巧。

所以当余乐从赛道的一侧,往另外一侧滑去,所有收看直播,以及在直播屏幕前,观看比赛,准备打分的裁判,全部都扬了一下眉。

就在余乐的前面,有一个离地30厘米的箱子,那箱子足有三米长,属于绝对绕不过的道具。

余乐是打算跳过去吧?

裁判们这样想着,同时充满期待地看向余乐。

在无人机的跟踪拍摄下,横滑过雪道的余乐果然跳起了起来,但又出乎意料,在跳起的同时,完成了一个转体的动作。

270°的转体!

落在箱子上!

哦!对!

虽然这个道具应该并不是余乐的目标,但它矗立在那里,就是一个必须去挑战的关卡。如果不去想这个道具是个多余的东西,那么完全可以将它当成一个侧面上桥的道具啊!

是的,没有错的一个处理的方式。

尤其是余乐270°转体上箱,却并没有在箱子上停留,而是直接沾之即离,落在另外一侧的雪地上的时候,甚至又一位裁判忍不住叫了一声好。

太帅了!

这个道具的处理,透露出了余乐的从容,和他的创新能力。

他已经从模仿其他人的动作里走了出来,有了自己独立处理道具的实力。

平衡感也很强。

旋转上桥,不等站稳,就又从另外一侧下桥,别看只是这样简单的动作,但在高速滑行里却是一点不简单,短短时间需要处理的数据太多,大脑思维或许可以跟上,但没有强大的身体素质,也无法完成。

“很棒!”这位本就喜欢余乐的打分裁判,这样夸赞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