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1章 配额(第2/3页)

章嶟在前厅就被截住没能进到后院,他很担心公孙佳病重,如果公孙佳不能视事,将会有一场大麻烦。贺州派肯定会因此生事,如果迁怒周廷,估计周廷也顶不住。就在刚才,章熙对他说过,是时候让南方士人也感受一下朝廷的章法了。

章熙告诉他,不能让一派的臣子凌驾于其他人之上,不能让朝廷上只有一中声音。现在南方士子的势力虽然还是比不过贺州老乡与京派,但是一口气让他壮大容易惯坏他们。“慈母多败儿,”章熙很感慨地说,“要经过磨炼。轻易得到的往往不会珍惜。”

章熙还告诉他,既然是探病就要有个探病的样子,关心病情,不要上来就迫不及待讨论什么政事,有点君臣之义才可以更好的相处。

章嶟牢记这份教诲,只问健康。又问候大长公主的情况,还询问了元铮,是个很正常的太子的样子。没见到公孙佳也不恼,等了好一阵儿,公孙佳终于醒了,披了件纱袍就来见章嶟。

大长公主比章嶟动得还早,站起来就扑过去:“我的心肝儿啊!”

公孙佳道:“哎~我好好的呢。”然后才是与章嶟见礼,说:“殿下恕罪。”

章嶟极大度地问候了她的病情,让她一定要保重身体,绝口不提朝上的事情。公孙佳心道,你背后有高人呐。她也装成不知道,与章嶟只说家常,还给章嶟道喜,因为周孺人才给章嶟生了一个儿子,这是章嶟的第三子了,非常难得的,章嶟有三子二女,儿子都活下来了,女儿比较不幸地夭折了一个。

从孩子就说到了孩子的生母,大长公主问道:“良娣还怄着气吗?”张良娣只养活了一个女儿,她气性又大,章嶟的后院也不大安生。章嶟欠欠身:“还好,压得住。”公孙佳道:“殿下对自己的子女,还是多留意一些的好。”

章嶟道:“是啊……”

接着就没话说了,湖阳长公主打了个哈欠,章嶟飞快地看了她一眼,说:“时候不早了,宫里该下钥了。”

公孙佳将他送走,又劝大长公主回府休息,大长公主将她上下左右好一通打量,才说:“你好好休养。以后有这样的事儿啊,别这么急!这么些个大活人儿呢,没道理单指着你一个人使唤。你好好的,才是最要紧的。”

又把钟秀娥留在府里:“今天女婿当值不是?你就在这里了,别回去了。”

钟秀娥道:“娘放心,我肯定看好她。”

公孙佳哭笑不得:“怎么跟看贼似的?”

钟秀娥道:“贼哪有你跑得快?!哎哟,我还没醒过神儿来,你就杵到眼眉前了!”嘟嘟囔囔地埋怨着,一面将大长公主等送出门去。大长公主郑重地说:“放心!”

钟秀娥道:“放心什么?”

大长公主拍拍她的肩膀,上车走了。

当天晚上吃过了饭,钟秀娥才说:“蹓跶蹓跶,消消食儿就睡了吧,你觉轻,难得京城这么安宁。”京城未必就是真安宁了,至少现在没人敢来打扰公孙佳。

小秋轻快地过来道:“夫人,君侯恐怕还歇不得,京城还有一点热闹。”

钟秀娥惊讶了:“谁呀?这时候闹起来,不要命了?”

公孙佳也问:“谁按捺不住了么?”

小秋道:“是大长公主那里,平嘉驸马白天从咱们家跑了躲到了新阳侯那里,刚被捉到了,连朋友一块儿被拿了。府里正在动家法,新阳侯观刑。”

新阳侯是皇太后的兄弟,钟泰也算是皇太后的女婿,他觉得他嫂子总不能查到太后的兄弟家里去吧?哪知对大嫂的了解还是太肤浅了,这位大嫂就不是一般人儿,重赏之下得到他的行踪,连他带新阳侯一起“请”到了钟府。一路惹了许多围观。

拖到家,府门大开,大长公主正堂坐着,就在庭院里,把钟泰扳倒认真打了二十大板,几房儿孙都被叫了来看。新阳侯还想说情,被大长公主阴着脸看一眼之后就蔫儿了。

这下京城可真热闹了!

钟秀娥惊道:“哎哟,这可怎么好?你外婆从来没打过你小舅舅的。那个混球,从小就混账,破事干了多少都没挨过打呢!咱们去劝劝?”

公孙佳与元铮相视一笑,公孙佳道:“不碍的,这一顿打完了,小舅舅才是真的安全了。谁要再拿他说事儿,又或者挤兑他,陛下必得把那没眼色的填到井里去。外婆到底是外婆!”

钟秀娥道:“新阳侯那样,没事儿吧?”

公孙佳道:“不碍的。您要不放心,就去后头库里准备一份给他的礼物,明天让人给送到新阳侯府上。就说,小舅舅要挨打的时候跑到他的府上,可见是很信任他的,请他以后多多看顾小舅舅。小舅舅是他的外甥女婿,都是自家人。千万拜托。”

钟秀娥道:“那行。”

~~~~~~~~~~~~

公孙佳安心在家歇了六天,身体渐好,六天之后是大朝会,公孙佳跑去销假上朝,没事人一样又回到了政事堂,且不提回雍邑的事情。

第二天,章熙将她单独留了下来,公孙佳猜测或许是为了官员任命等事。不想章熙一开口却是问:“你在雍邑的学校,办得不错。”

公孙佳怔了一下,才说:“臣不大懂,容泓他们很用心。”

章熙道:“不是说这个。你是怎么选拔学生的?”

雍邑的许多人是新近移民过去的,重订户籍之类是应有之义,原本是不是某地旺族就比较难考评了,所有人的新户籍都是写的雍邑。

移民就打破了“举荐”,因为谁都不是地头蛇也没个当地豪强做保,公孙佳就采用了考试选拔。

但是人有从不同地方来的,不同地方的风气不一样,有的地方民风淳朴,有的地方就耕读传家,雍邑下辖的各县,以及周围的郡县情况不同。考试很容易出现某县的学子成绩极佳,有的县就剃光头的情况。

公孙佳道:“给他们定额,各县要有若干人……”

章熙道:“说详细些,怎么分,怎么配?”

公孙佳眼睛一亮:“陛下是想?”

章熙也不避讳,说:“总是让他们缠来缠去,既伤和气,又误正事,党争内耗,纷扰不断,如何能开创盛世呢?那就给他们定个数目!各郡县出身的官员,都出多少。你仔细说说。”

公孙佳道:“臣的做法,不给他们定死了,每县必出多少人,那样没意思,如果一个县里全是废物,从废物堆里挑一个废物出来,也没意思。譬如收一百人,五个县,每个县我在心里给他保底十到十五人,县里前十或者是前十五都能入学。这样余下二十五到五十人的名额,就按着成绩录。兼顾公平。”

章熙道:“很不错了,还不够好。你这五个县,人口都一样?人口不一样,人数怎么就能一样呢?你再这么下去,会有人专往那容易的郡县去,就图这个名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