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八章 夜访

某一天早上,沈嘉出门时突然发现门口的石狮上覆了一层白霜,他才意识到,原来冬天已经到了。

他刚要上马车,就看到一辆熟悉的马车从街口的方向朝他家驶过来,然后听到了三姐姐咋咋唿唿的声音:“嘉嘉,你等一会儿。”

三姐夫张禄在一个月前已经跟着大部队去了边关,这个时候恐怕已经开始上战场了,全家人都为他担心,就连平时最爱和他吵架的三姐姐,也一改往日的性格,开始变得患得患失起来,然后和婆婆总是闹矛盾,所以最近常往娘家跑。

沈嘉站在原地等他,等到他走到面前了才问:“姐姐找我有什么事?”

三姐犹犹豫豫地拽着小手,然后才问他:“那个……你能不能帮我送一封信到边关?我知道你与锦衣卫有些交情,应该能通过他们的渠道送信。”

沈嘉诧异了,“姐,你是想给三姐夫送信?可是我们自己也能送啊,难道是什么十万火急的大事?”

沈芃瞪了他一眼,双手放在自己的小腹上,轻声说:“我……我怀孕了,刚一个多月,就是想告诉他,让他有个牵挂,也好让他早日回家。”

“这是喜事啊!”沈嘉高兴地说,然后让府里的下人小心照顾三姐,对她说:“你也别担心,战场是危险,但三姐夫去了是做后勤的,不会上前线,等战事结束就回来了。”

沈芃自己知道,张禄能够弄到一个后勤的位置,还多亏了沈嘉帮忙,否则就当真要扛着枪上战场与敌人拼杀了。

姐弟俩在家门口分开,沈嘉坐上马车去户部,这段时日,各地的相册报表陆陆续续送来了,户部所有人都忙得昏天暗地。

冯丘贵也很忙,他负责的商税改革一直在不断的更新中,目前还没有完全定案,但是皇帝给了最后的期限,要求在年底前必须把完整的方案讨论出来,明年便开始实施,因此他这段时间都住在衙门里,熬出了一对大大的黑眼圈。

沈嘉刚进户部,佐姜毅就跑到他面前,焦急地问:“大人,您今日是不是没上朝?”

沈嘉咳嗽两声,昨天是他的生辰,赵璋白天没空,于是两人晚上过了一个浪漫的夜晚,红酒烛光,温香软玉,今天一早自然是爬不起来的,所以特意告了假没有去上早朝。

“怎么了?早朝上发生了什么事情?与我有关?”沈嘉好奇地问。

佐姜毅看看左右,把沈嘉拉到里头,关上门才紧张兮兮地说:“不知道谁提了一句,说是会计司也成立了这么久,该做的事情都做完了,没有必要存在了,不如打散了重新归回原来的衙门,若是这样,咱们这些人该怎么办?”

沈嘉好笑的问:“不知道是谁提出来的,朝上那么多人,咱们户部的人也不少,难道就没有传出话来?”这根本瞒不了人。

佐姜毅压低声音说,“尚书大人一回来就把大家喊去了,现在还没出来,大家也都不知道是从哪里听来的风声,一个个人心惶惶的。”

沈嘉拍了拍他的肩膀,“放心吧,如果真有这样的事,我肯定会给你们定好前程,我从不亏待跟了自己的人。不过这件事多半是假的,会计司又不单单只有一件事情做,以后需要我们做的事情还多着呢。”

“您这么说我就安心了,反正您去哪我就去哪,您别落下我就行。”

沈嘉打趣道:“那如果我去了别的衙门,你也要跟着我去?你这一身才学不放在户部太可惜了,好好干,将来如何谁也不知道。”

佐姜毅被他夸赞红了脸,但心下大安,不过还是好奇地问:“大人要去其他衙门?”

“不知道啊,看皇上的安排。”沈嘉记得赵璋说过要让他去工部,但也不知道他改变想法了没有,他自己是无所谓的,在哪个衙门不是做,而且他觉得自己去工部也有许多事情做。

沈嘉刚坐下来翻开公文,何彦就拿着一叠报纸进来了,放在他的面前:“老爷,这是四海书铺刚刚送来的报纸,来人还问您之前说的精装版什么时候能好。”

长安城内的报纸已经开始用预订的方式了,沈嘉是花钱在四海书铺订的,所以每个月报纸出来书铺都会第一时间给他送来。

当然,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待遇,大多数人订了报纸,还是要当天去书铺拿的,沈嘉也给魏舒提议过,请几个小工负责挨家挨户送报纸,被魏老板拒绝了,理由很简单:赚的钱都不够付派送员的工资的,商人魏老板怎么会做亏本买卖?

“你等一下跑一趟书铺,找魏老板,跟他说,精装版的底稿已经做好了,隔两天就会送去给他,但是有一点,定价必须按照朝廷的来,不能多收一文,这个钱的八成都要收归朝廷,书铺拿两成,必须和

他说清楚。”

何彦答应下来,见他开始办公也就不打扰他了,自己出门走路去了四海书铺求见魏东家,说了这件事。

魏舒刚从外地回来,全国二十几家的四海书铺已经都能正常销售报纸了,精装版的消息刚传出去就有许多人来问了。

他原本以为四海书铺会是将报纸带入民间的第一人,也因此能够得到足够的声望,没想到百姓们先知道了有报纸这样的东西才知道四海书铺,得知四海书铺有报纸卖,根本没让他费心宣传就生意好到爆。

虽然结果是一样,但这令他有些挫败感,感觉并不是自己的功劳,而是报纸的功劳。

这一整年的业绩比去年整整翻了一番,这样的销售额对大商家来说也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字了,甚至魏家得知消息后好几次都找上门说要让他认祖归宗。

魏舒得到了实惠的好处,自然不在乎精装版分成的事情,两成也绝对不少了。

何彦怕他误会,告诉他,“这精装版到时候卖的钱,我家大人决定全部捐给西北,会作为抚恤金发到在战场上牺牲的将士家属手中,也算是为我们大晋做出一点贡献,也对得起当初报纸的号召力。”

魏舒一想就明白了,当初朝廷征兵就是因为在报纸上刊登了征兵令,全国积极响应,原定只征十万士兵,后来也征到了十五万,而且全都是身强体壮的青年,西北的消息频频传来,报纸每一期上都会刊登战事最新的进展,有胜有败,那些送去战场的新兵,自然有许多人马革裹尸,这辈子都不可能回来了。

他叹了一口气说,“既然如此,我那两成利也不要了,这是为国为民的好事,我是四海书铺也享受了将士们的庇护,自然该有所表示,除此之外,我再拿出一万两给将士们买棉衣,虽然杯水车薪,但也是一点心意。

何彦听完很高兴,因为他知道沈嘉最近正在筹备一件事,就是面向权贵富商搞一次募捐。因为前线的将士们缺少棉衣,朝廷供应不出来,沈嘉准备从民间入手,而且可以不用银两,棉布棉花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