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出乎意料(第2/3页)

还没出正月,就有人比照着萧度群弹劾的内容,进一步发挥,再参黄赞。黄赞的仆人仗势欺人,强买强卖侵吞天地,黄赞的门生故吏贪墨渎职,等等等等,直将黄赞日说成个祸国殃民的总头子。

桓嶷览章大怒:“黄赞是先帝简拔、我重用的执政,他若是奸贼,我们难道是昏君吗?”

一看上书的还不是御史更是生气:“查他!”

黄赞执政做过些公器私用的事情,这个桓嶷知道,但是把黄赞说得这么过分,桓嶷第一要怀疑上书者的人品。尤其还是在正月里,竟然不让皇帝过个舒心的年,真是太没眼色了!

【行!要涤荡晦气?那就一起涤荡好了!】桓嶷一道勅令下去,大理寺与御史台都忙碌了起来。萧礼早有心理准备,费燮又是黄赞的学生,没有一个推脱的,一个刘建想息事宁人也是力不从心。

没到二月,黄赞毫发无伤,桓嶷还手书安抚黄赞,上书参他的人却被远远打发到了两千里外当司户参军去。

进入二月,关于更换执政的风波终于平息下来。桓嶷每半月请黄赞入宫一次,向他咨询。连带的,萧司空也没再去汤泉宫,每每与黄赞同时入宫。两人很有默契地都没有提醒桓嶷再添一个执政,政事堂由纪申为主、陆国丈为辅,倒也运转顺利。陆国丈不喜欢黄赞,对纪申却佩服得紧,几乎不曾反对过纪申的意见。朝野又是一派和谐的景象了。

袁先往老宅写的家书也渐渐由厚变薄,疾风骤雨都由黄赞干完了,确乎没有什么大事了。唯一重大的事件就是从萧容处听来的——大长公主想为萧弗求娶阿鸾。

………………………………

“倒也门当户对。”杨夫人中肯的评价道。她不似婆母刘夫人经历过袁家颇风光、参与朝政的时代,也不像儿媳妇梁玉那么搞风搞雨,性情虽然柔韧,对朝廷大事的兴趣其实不大。倒是对交际联姻还能点评两句。

此时,她正与梁玉、林犀的母亲一起闲聊。随着春季的到来,袁府的孝期进入第三个年头,再几个月就要回京了,杨夫人对京城的消息渐渐关心了起来。梁玉念及刘夫人在世的时候,刘、杨二夫人婆媳时常形影不离,也刻意效仿,虽不能做到她们的样子,每天还是要抽空陪伴。杨夫人对林犀的母亲印象颇佳,认为林犀的母亲是个“良母”,品德好了就不大计较出身和文辞,也与林犀的母亲一起说话。林犀的母亲很少对“贵人的事情”发表议论,是杨夫人最好的听众。

林犀嘴严,很少对母亲说袁府的事情,读的信只字不提,邸报里有有趣的内容时才会说给母亲解闷。林母对朝廷大事处于略知一二的状态,对“贵人阴私”则一概不知。杨夫人现在说什么,她就听什么,只有一个想法:【萧家公子娶公主,不是很自然的事情么?】世人大概都是这么个看法,萧家当世名门,配得上公主。

梁玉也是这个看法,少年少女她都见过,外形上一对璧人,身份也合。不过……【还要看阿鸾愿不愿意。如果她另有喜欢的人,纵使是大长公主,三郎也不会答应的。】

这一点梁玉还是有信心的,桓嶷对阿鸾的关照,或者说对仁孝太子的感情是经得起考验的。梁玉还知道,桓嶷心里有个执念——把仁孝太子追尊为皇帝。这个心愿不了,他会一直惦记着。

皇帝都能给了,何况一个驸马?

但是梁玉对杨夫人还是回答说:“是啊,亲上做亲,知根知底。萧府从来没有挤兑过公主。”

杨夫人不禁莞儿:“对,没有挤兑过。哪个无法无天的敢这么干呢!”

顿了一顿,杨夫人又说:“美娘与丰乐公主同年,公主的婚事又这许多人操心,美娘只有我们了。依着我,你们把心思且往美娘身上放一放,女孩儿的青春最是耽误不得。”

梁玉道:“我想等回京以后再看,那时彦长起复的事也定下来了。”

杨夫人道:“不错,京城公子多。”

梁玉笑而不语,美娘是个有主意的姑娘,终身大事还是问问她自己。不愿意就算了。然而杨夫人说的也对,年纪放在那里,如果想成亲,最好现在就开始准备。当年给梁芬出主意找新科进士的法子忒妙,看桓嶷今年又下令开科举,就知道桓嶷对科举很重视,以后进士科必然会越来越贵重。能每年都取进士,实在是一件好事,要不多久,天下人习惯了这种取士的方式,风气必然会因之改变。

梁玉思绪乱飞,一路飘到了京城,却不知桓嶷现在并没有在考虑科举的事情——那得过几个月才开始。

两仪殿,桓嶷召集了前后两届的执政密议,一边还饶上一个鸿胪寺卿。在皇帝与执政的围观之下,鸿胪寺卿介绍情况也说的磕磕巴巴:“自天命可汗暴毙,他的五个儿子互相攻伐,于今已有近二十年了。遣使来的是第二子与第五子的部族……”

这就是一个复杂而不婉转但是血腥的故事了,先帝登基之初,跟老太尉窝里斗,当时来捡便宜的就是那个天命可汗。先帝委曲求全,装了好几年鹌鹑。生聚教训以后,反手打翻了天命可汗,天命可汗一死,子孙内斗,边境的威胁也就解除了。五个儿子分做五部,互相打个不停,自己搞合纵连横,一会儿你跟我好一起打他,一会儿我跟他好打你,互相捅刀绝不手软。

当时是萧司空当政,所以他被请了回来。

到先帝末年,桓琚调整边将,黄赞是先帝心腹,所以他也被请了来。

萧司空认为:“蛮夷无信,重利轻义,不可轻信。”挑拨人家兄弟相争就有他的功劳,所以他知道的很清楚。诱之以利,无往不利。萧司空不大瞧得起这些人,但是又承认,这些人如果抱成一团,会是非常大的麻烦。

黄赞也说:“边境久无战事,张轨等老将渐次凋零。先帝调稳重擅守者为将,不宜兴边事。”先帝为了儿子不吃骄兵悍将的亏,通通给他换了顺手的人,一片爱子之心。但是需知乡下有一句老话“有脾气才有活”,天才总是有各种怪癖的,反过来说虽不对等,也有一定道理——过于听话老实的边将都不怎么能打,守成有余,开拓不足。

所以趁势吞并是不可能的。

纪申早就给桓嶷进言,不要兴边事,与萧司空、黄赞是一个意思。陆国丈也不是热血青年,默认了附议同僚。

桓嶷眉头微皱,道:“好吧,这两部又怎么处置?兼收恐怕不妥。”

当然是不妥的!直接派人手是治理不过来的,对家也不会答应。进贡也不认真贡,偶尔还要过来骚扰讹诈一下,还是让他们打一打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