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第2/2页)

陆老头嗑了嗑烟袋锅子提醒他,“咱现在不说于娘子的事。咱就说三个孩子。我问你,你大哥在地底下,谁给他烧纸?”

于三郎憋着气道,“他不是有三个女儿嘛。”

“用到的时候,就说有三个女儿,不用的时候,就说是泼出去的水。何着你们只想拿好处,不想任何付出。”他把写好的契约拿出来,念了一遍,让他签字,“于娘子说了,如果你们不把那房子给她,她就不带孩子改嫁了。那房子就属于三个丫头的。得等她们全部改嫁,才能归入你们于氏。”

三丫才两岁,也就是至少还得十三四年才能拿到房子。到那时候,那房子得旧成什么样?

于二郎和于三郎只能硬着头皮在契约上画了押。

陆家找柳媒婆上上于娘子提亲,得到准信。成亲日子定在八月十号。

很快这件事成为红树村茶余饭后的谈资。

根据陆老头的说法就是于娘子的名声被老三所毁,他应该负责。

里正都这么说了,大家心里不管怎么想,表面上还是装作信了。

不过大家对他们有没有私情不感兴趣,倒是对陆老三能不能改邪归正展开热切讨论。

有人说,“肯定能改,之前不是打了半年短工,还收蛤蜊干卖的吗?”

“我看悬。这小子都浪了十年,连亲爹都管不住,于娘子性子那么软,我看他俩成了亲也是个事儿。”

农村人说亲,也有自己的一套。

他们更喜欢互补那一套,比如儿子要是老实窝囊,就想给他说个厉害点的婆娘。儿子要是有本事,就给他找个贤惠温柔的婆娘。

陆时秋和于娘子性格虽不同,但绝对不是互补。

不止村民们不看好这对,就连陆家人也是这么想。

晚上睡觉,陆婆子问陆老头,“你觉得咱家老三能改好吗?”

陆老头抽着烟袋锅子,吞云吐雾,一声不吭。

这是拿不准的意思。陆婆子叹了口气,“我看老大媳妇挺高兴这事的?”

陆老头终于动了,看了眼陆婆子。

陆婆子试探道,“她听人说,有那分产不分家的。”

陆老头紧皱眉头,目光沉沉望着她。

陆婆子被他看的有些发毛,心提到嗓子眼儿了,但还是硬着头皮说,“等小四结婚,咱们就给他们分家吧。到时候不在一个锅吃饭,矛盾也能少点。”

陆老头腾得站起来,脸色铁青,捏着烟杆的手背青筋凸起,声音硬得发寒,“我去找老大,老子还没死呢,他就想分家,这是想什么意思?”

父母在,不分家。这是老祖宗留下的规矩。

老大媳妇,他不好管,他还管不了自己儿子?这个忤逆不孝的玩意儿,居然想分家?这是当他死了还是咋地?

陆婆子唬了一跳,老头子这副怒气冲冲的样子找上门,老大还能有得了好?

她浑身紧张得就像拉满了弓的弦,攥住老头子的胳膊,“别去,别去!我就是试探着问问你。你别怪老大媳妇。她以后要跟咱们养老送终的。”

陆老头回头瞪了她一眼,“都是你惯的。”他沉沉看了她一眼,严肃道,“这次我给你这个面子,你告诉你那侄女,除非我死了,否则这个家就不能分。”

陆婆子吓得连连点头,“我知道了。我会让她打消这个念头的。”

陆老头叹了口气,“你别整天就听老大媳妇瞎捣鼓。我看她就是个窝里横,还不如老二媳妇懂事。”

陆婆子不敢顶嘴。老二媳妇是贤惠,但老大媳妇才是她娘家侄女。人心都是偏的。她就偏心老大媳妇怎么了。

陆老头开了箱子,从柜子里取出一个木匣子,数了数只有九十五两,这其中还包括这半年打短工挣的二十七两多。哎,攒了大半辈子的家底,只剩下这些了。

他咬了咬牙,拿出三十五两,“给老三那间屋子拾掇拾掇,打两个大木箱子,再做几床被褥。老三是头回成亲,一定要热热闹闹的。”

陆婆子张了张嘴,“老头子,也没必要给这么多吧?”

老大成亲才给了二十两,轮到老三居然给这么多?

陆老头硬邦邦地道,“是我对不住他,多给他点银子,也能让他心里舒服一点。婚事规格就按老大他们那时候的办,剩下来的银子就交给老三媳妇保管。放在老三那里,指不定他什么时候又花了。”

陆婆子知道他的心事,也知道自己劝不住他,只能默认了。

儿女都是债啊。小儿子和小闺女的婚事还没着落,剩下这么点银子够干啥的?